口述历史:国科大礼堂1951年始建

  • 管载麟 (宣传部)
  • 创建于 2015-03-31
  • 1026
图为张万周老人(右)讲述历史
图为1953年张万周老伴(左)与同事在国科大礼堂门前合影
图为作者与张万周夫妇在礼堂前合影

众所周知,我校玉泉路园区礼堂是见证学校发展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在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之前,礼堂就已经矗立在校园里。关于礼堂更早的历史几乎找不到任何文献记载,因此礼堂的诞生一直就是一个未解之谜,几乎是史前文物了。

但是,这个历史之谜终于在公元2015年3月26日这一天,被一位叫张万周的老人和他的老伴揭开了。他们是当年礼堂建设的见证人。

老人名叫张万周,1933年生,今年82岁高龄了。现在是航天部退休干部。张万周老人说,1951年礼堂开始建设,含现在西侧的办公楼和人文楼。当时玉泉路这里是荒郊野外,一片森林和荒地。在这里建设的主体单位是现在的中央党校,当时中央党校叫马列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从延安迁到北平。参加建设的全是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玉泉路园区是马列学院的二分部,实际上后来直接使用单位为现在的中央联络部一分院,主要集中培训和管理东南亚国家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单位属于军事化管理的对外保密单位,规模近千人。老人还说当时的中央联络部部长是王稼祥。


张万周老人说,当时他是分院医务室化验员,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老伴是当时分院医务室的护士,今年80岁。两人是一个单位的,都是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转业过来的。1958年他们调离了马列学院。后来听说学院停办。两位老人现在家住在海淀田村半壁店。

张万周老人还从钱包中掏出了一张极其珍贵的黑白老照片,1953年他的老伴与两位女同事在礼堂台阶前合影的照片。这彻底地印证了老人就是当时礼堂诞生的历史见证人,也是两位老人曾经挥洒青春岁月、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现在,他们经常坐公交车来玉泉路校园转转走走,就是缅怀那一段对我们来说已经尘封的时光。

张万周老人和老伴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气色明朗,性情豁达,和蔼慈祥。两位老人讲述那段青春岁月时,精神焕发,笑容温馨,甚至灿烂,仿佛他们又回到了二十出头的火一样的青春年华。这个年龄与我校现在青春洋溢的本科生学子不正是同一个豆蔻年华吗?人生六十一甲子,两位老人从我校年轻学子身上看到了传承、看到了活力、看到了希望。

我点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页,在历史文化的专栏里,在有关科大建校的一篇历史回忆录中,找到了这样的文字:“1958年,临近开学不到两个月,校舍、招生、教学安排、后勤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都迫在眉睫,需要及时解决。根据聂荣臻副总理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决定将原中央党校在玉泉路的二部让给中国科大当校址,但该址此前已商定交给解放军工程兵设计院。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得知此事,立即下令已进驻的工程兵设计院搬迁。郭沫若、张劲夫前往拜访工程兵设计院,院长唐凯少将表示保证在一周内搬迁,绝不耽误开学。校内教室虽勉强够用,但宿舍不够,于是在马路对面的解放军政治学院借了两座宿舍楼,从而基本满足了新生入学的需要。科学院院部和各研究所支援了一大批干部、教室、工人、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

终于,玉泉路园区礼堂历史发展的脉络就这样清晰地联系上了。我从心里万分真诚感谢张万周老人和他的老伴,揭开了我校礼堂的诞生之谜,使我们找到了学校的根脉和发展之源。送别时,我邀请张万周老人和他的老伴,在1953年前他老伴与两位同事在礼堂台阶前合影的原地,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以纪念我校艰辛创业的沧桑岁月,以珍惜今天学校发展的大好局面,以期盼我校创新跨越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管载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