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晚7:00,国科大玉泉校区阶一6室座无虚席,不少同学不得已靠墙站着。在这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名为《古典文学与中国智慧》的精神盛宴。
康震说,表面上看,文学和智慧好像不搭边,其实那些优美的文字里面真的潜藏巨大的智慧,为了避免枯燥地谈论这些东西,他选取了一个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的角度——爱情作为切入点。以《关雎》和仓央嘉措、席慕容等的爱情诗来作为例证,说明他们对同一种感情的不同视角和写法,康震说这些诗的写作角度不同说明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做法各异,而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做法里正潜藏着一个人的智慧,写情诗其实是一种修为,现在大家看到的仓央嘉措的爱情诗有好多不一定是他本人写的,或者他本人写了一点,后来的人把这些诗进行了扩展,因为仓央嘉措每天有很多的宗教事务要处理,怎么可能有大把的时间写那么多的情诗呢?但不管这些情诗是不是真的出自他本人之手,这些情诗传递给人们一种热爱生活、忠于爱情、泰然处世的生活态度,这事实上是一种清净恬淡的人生哲学,一种高明的人生智慧。
中国古代有儒、道、佛三大派,其中以儒、道两派经常对“人生应如何”这一问题发生争论。为此,康震列举了老子、孔子和庄子三人来说明三种不同的做事方法和处世智慧,老子主张用弱,即明知其不可为而弱为之;孔子主张用强,即明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庄子主张不用,即明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在讲到晏子使楚的典故时,康震说如果出使楚国的是孔子,面对楚国人设置的小门,孔子一定会静坐抗议,并且会组织人和楚国理论,以表达对楚国待客非礼的不满。而若是老子出使楚国,则会认为“凡事都好商量嘛”,一边派人和楚国协商,一边暗地里让人在城的另一头挖一个大门进去。而若是庄子使楚,则会“挖个小门来羞辱老子,你就是让老子入,老子还不想入呢”,庄子主张的无为就是这样一种态度。三种态度各有所长,不可一概而论,在现实生活中要因时因事取舍。
随后,康震着重讲了苏轼。他说苏轼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属于那种比较高端的人物。文坛、政坛、书法、绘画甚至是在料理界,苏轼都有突出的贡献,取得如此的成就,和他本人的个性和处世态度分不开。以《定风波》为例,说明苏轼即使被贬海南,还是能从容淡定地生活着,并且写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最终等来了人生的转机,在古稀之年回到了开封。让同学们了解到了苏轼的那种淡然、坚定、才情双茂的个性。这种个性蕴含着极大的人生智慧,当我们今天再读苏轼的这些诗词时,就会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他的那种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即应戒骄戒躁,从容不迫地看待人生。
精彩的讲座一直持续到21:20,比预定的时间多了20分钟,由于时间比较晚,取消了原计划中的互动环节,但康震诚挚地欢迎同学们课下通过各种方式与他进行交流。同学们表示这场讲座生动有趣,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