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范建现场示教:垂钓消息的“大鱼”

  • 文/刘艳伟 摄影/林国明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10-13
  • 388
记者范建为大家详细讲解消息的写作方法
同学们认真聆听培训
同学积极向范建记者提问

【国科大讯 记者 刘艳伟】“冒小泡的不一定是小鱼,起大泡的未必是大鱼”。具有多年新闻实践的资深记者范建此话一出,同学们如坠五里雾中。“看准不同的水面冒泡,准确适时起钓大鱼,才能捕捉消息的‘大鱼’”。

10月11日晚,科技日报高级记者范建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3作题为《消息——捕捉冒泡的大鱼》的讲座,以生动的当家手法“比喻”入题,使四座同学如见“点睛之笔”。

“捕捉的第一步要先认出‘鱼’,也就是识别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时新信息和事实。”这是范建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的经验之谈。作为科技日报周刊中心主编、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他获过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新闻奖多达80余项,并两次夺得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奖”。 他强调,记者要保持新闻敏感性,“在众多的材料和谈话中,往往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许隐含着较大的新闻价值。起钓时需要掰开揉碎”。

校园新闻是大学常用、特有的文体之一,其通病是千篇一律、主题不显、缺乏新意、部分内核解释不清等。范建形象地运用引述法、实引法、平衡法、叙述法、一事一报法等要领,教人“垂钓的诀窍”。他说,消息写作要以事实叙述,切忌多议、抽象、空洞和失真。

不同于以往的讲座在于它强调的是速成和可操作。范建结合本人和其他优秀新闻案例,从消息的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和标题现场示范:倒金字塔式的总体性倒叙、局部性倒叙、总体性顺叙以及按重要程度安排层次四种结构形式,需以平实和活泼的语言,哲理性思考等注入其中。尤其是他对至今仍存争议的“消息散文式结构”,道出新闻样式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范建的消息写作尤其注重导语创新。他例举出趣味性导语、细节性导语、镜头式导语、描写式导语、类比式导语等鲜活类型,强调导语在活泼的句式下,不失“多信息关联”;至于消息的躯干主体部分,力求把握对导语的解释、深化及补充。做到紧扣主题、具体叙事、内容充实;至于结尾,无须拘泥于形式。在把握做题上,紧扣准确、鲜明和凝练,不搞哗众取宠式的“标题党”。“标题党可眼亮于一时,却叫人失望于久远。”

对于常用的人物讲话的引用。范建指出,力避“大段引述”,要学会拆分,“摘片言以撮要”,以杜绝沉闷和冗赘。为文衔接要做到流畅无缝,善于巧用文字以增加新鲜感,并注重消息中的细节处理。

经过三个小时的讲座,范建最后肯定了理工科类同学在新闻写作上的背景优势,鼓励大家多练,做到科研、新闻两手抓,争取做“两栖”记者。全场报以热烈掌声,生命科学学院张青同学表示,讲座帮她拓宽了新闻写作知识面,“要用敏锐的眼光和视角看问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宣传部木佳、记者团成员和众多新闻爱好者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记者团团长孟林主持。

责任编辑:文/刘艳伟 摄影/林国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