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科研的乐趣——蒲慕明做客“院士大讲堂”侧记

  • 朱珊珊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4-04-26
  • 426
蒲慕明院士忘情演说
现场观众积极参与互动
观众提问环节

4月23日晚7点,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做客“院士大讲堂”。蒲慕明院士此次传授了同学们一些学习科学的方法,并且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讲述了自己的科学人生,最后还强调了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给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上了很有意义的一堂课。

蒲慕明院士以“什么是假说?”这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此次讲座,并用了一系列的例子来给同学讲解。随后又问:“什么是真理?”“从假说过渡到真理,又需要经过怎样的过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一分证据不说两分话。”蒲院士用胡适先生的两句话引入今天的主题。

科学=知识+方法+态度

蒲慕明院士认为,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正确对待科学的态度有的时候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正确的科学方法是一个人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而这态度则会决定一个人会在这条路上走多远。蒲慕明院士认为,在掌握科学的方法并不难,对待科学的态度才是所有同学应该要注意的,特别是刚刚接触科研的同学。“在科研的路上,越早出成就越好,兴趣常常伴随成就而来。”蒲慕明如是说,他认为只有有了一定的成就感,才会更加有动力去进行接下来的工作。“最初的成功不一定要是多么巨大,多么轰动,只要给自己一定的满足感就好了,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向前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怎样学习科学

关于学习科学的方法,蒲慕明给在场的学生几点建议。“知道一个科学发现是怎么产生的比发现本身更重要。”蒲慕明认为,现在的教科书更多的倾向于提供知识,而我们在做科研的时候,更加注重的应该是一个科学发现是如何被提出的,知道科学发现的历史,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对我们自己做科研有很大的帮助。“其次,知道去哪儿找信息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在开始自己的实验之前,不要去读太多的文献。”此话一出,现场哗然。蒲慕明接着解释说,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同时过多的信息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果没有选择的去阅读,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让自己更加的晕乎。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本行业的领头人物,去仔细阅读他们写的综述,这些文章往往质量很高,而且对该行业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对以后自己的实验会有一定的帮助。蒲慕明还提到,在科研过程当中,还要学会与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而绝不是自己闷头闷脑的只顾自己做自己的实验。要清楚自己所处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待解决的问题,“知道什么是‘知道的’,比知道什么事‘不知道的’更重要。”这“不知道的”也许就会是下一个研究热点,所以要对它们保持一定的洞察力。最后,蒲慕明提到,自我教育比找一个好老师更重要。他说自己经常读名人传记,还很慷慨的和现场的同学分享了自己的书单,从这当中,他自己学到了很多。

读研的原因和职业生涯的选择

蒲慕明现场跟同学们做了一个关于为什么的读研的小调查,他给出了5个选择项,根据同学们的选择一一做了分析,也解答了不少同学的困惑。关于未来职业生涯的选择,蒲慕明认为,研究生时期的专业不应该限制未来职业的选择,现在的人们应该打破“本行”和“改行”的观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对于那些想从事科研的同学,蒲慕明也给出了一些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共大家参考。首先要拥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这是最基本的;再有就是要坚持,再难的事情都抵不过一个人的坚持;最后还要可变通,并且虚心的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积极面对科研中的挫折,体会科研乐趣

“在科研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常事,如何应对这样的挫折才是关键。”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遇到挫折,蒲慕明认为挫折是创造力的来源,是促进精彩人生的必要条件。遇到挫折是小事,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才是关键。处理好这一步,就会在科研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另外,在做科研的时候,也要细心体会其中的乐趣,这样才能更加享受科研。

在讲座中,蒲慕明多次强调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人是社会动物,要多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另外,在科学工作中的诚信也多次出现在蒲慕明的讲座中。“不浮夸,做科研就是要诚实。浮夸和欺骗之间的界限不明显,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欺骗,这是在学术界绝对不被允许的。”

讲座之后,同学们都很积极参与到现场提问环节,蒲慕明一一给大家作了解答。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拿着为本次讲座特制的明信片去找蒲慕明院士签字,蒲慕明一张一张的签好微笑的交给同学。记者随机采访到几位同学,问及听到此次讲座的感想。“还好今晚来了,收获颇丰,蒲教授关于科研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很有力的一个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责任编辑:朱珊珊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