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系列讲座】余本为书生 ——郑金生的学术研究历程与心路

  • 刘艳伟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4-04-10
  • 394
郑金生为国科大学子作报告
讲座结束后郑金生解答同学们的提问

4月8日晚7:00,在玉泉路阶一6教室,中医科学院郑金生研究员为国科大学子带来了题为“余本为书生”的讲座,讲述了他数十载如一日学术研究中的历程与心得体会,讲座内容精彩纷呈,不时博得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郑金生是我国首届医学史硕士、中国本草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卫生部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发表本草及药学史相关论文百余篇。此次讲座,郑金生从“初入门道”、“学术攻坚”、“海外合作”和“学以致用”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他把自己的研究历程娓娓道来,包括定业、访师、选题、择路的经历。他认为“知趣”、“机遇”、“功底”三者对于科研人员至关重要,最终他确定了关于《宋代本草史》的论题。而这也奠基了他日后的工作基础,他数十载如一日地致力于医史文献学科的研究。科研没有康庄大道,郑金生的研究工作也遇到了许多难题,但他沉着应对,逐一攻破。例如,在寻找医学文献底本时,他把难点归结为“散”、“难”、“贵”:底本分布中外,难于获得齐全;而且底本繁多,要从中层层筛选,获得最佳底本,这其中困难很大;另外,复制、收集都需要经费。在这些问题面前,郑金生本着“立足积累,深度发掘,广泛合作”的原则迎难而上。迄今,郑金生和同事们整理校点本草文献二十余种,2008年由他编写的《药学分典·图录总部》初版,5册书籍中图片达2万余幅,2013年他又主编了《药学分典》,总字数为2175万字,被誉为“集古代中药文献之大成”。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郑金生建议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提高实战本领”,并且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学贵乎博而业贵乎精”。

另外,郑金生也注重海外交流合作,他先后走访了十余国家,调查海外遗存的中医古籍情况,参与抢救、复制、回归国内失传中医古籍的工作;并且,他也学习和借鉴了各国不同图书馆的制度和查书办法,为我国中医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许多人看来,目录学、资料收集的应用价值不大,但郑金生说:“这些理论研究给分析研究提供大量的、正确的文献依据。从事文献研究,不是书斋里孤芳自赏的自娱自乐,是为当今社会和科学发展服务的必要手段。”在他求学时期,书籍记载龟下甲可用药,但龟上甲不能用药,所以都扔掉了。对于这一点,郑金生一直存有疑问。于是,他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发现龟上甲也可用药,从而纠正了专用龟下甲(龟板)的错误,避免了大量的浪费。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依然热情不减地把郑金生团团围住,向他请教关于中医学科的问题。对于同学们的提问,郑金生都一一耐心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刘艳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