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闹市的“精兵智库”——走进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 小洪山记者团陈亮、李虹侠、易科浪 (武汉教育基地)
  • 创建于 2014-06-11
  • 450

武汉东湖边,有一座大学:身在闹市,没有围墙;大师云集,却鲜有人知。它是科学家的摇篮,被誉为培养科研精兵的“智库”。5月22日,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驻中国科学院武汉教育基地记者站成立。小洪山记者团的研究生记者伴同大学生记者们走进这个深藏闹市的校园。

没有围墙的大学

中科院武汉分院各研究所风光秀丽环境幽雅:水生所坐落于武昌珞珈山麓;武汉植物园作为国家4A级旅游区,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磨山南麓,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是中国科学院在武汉的派出机构,成立于1958年。分院系统包括8个独立法人单位,即分院机关、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此外,还包括非独立法人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教育基地。

武汉教育基地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为领导核心,依托岩土所、物数所、测地所、植物园、水生所、病毒所等六个培养单位,承担区域性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和引导职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治、共享”。

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常年如一为学子传道授业,解疑释惑,在学生与社会间修筑了一条桥梁。

大师云集的圣堂

这里有鱼类学家、生态学家、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研究奠基人之一的刘建康院士,27岁时,他在全世界首次发现鳝鱼从小到大由母变公,并由此打开了一个新颖的研究领域之门;他走遍长江上中下游,编出首部长江“鱼书”;调整养鱼措施,终结湖北“鱼米之乡吃鱼难”的尴尬;让鱼儿当上“清洁工”,揭开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如今已是97岁高龄的他还在坚持工作。

这里有科研创新与管理“双飞”的陈宜瑜院士,他勇闯“生命禁地”的藏北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通过对裂腹鱼类的研究,佐证了青藏高原的三次隆起;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促进了国家基础学科的建设,为发现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里有九进青藏高原,足迹踏遍西藏的鱼类学家曹文宣院士,他油灯下观察胚胎发育,让武昌鱼走向全世界;石磙上练撒网收网,独家本领没挨过饿;论证中华鲟自然繁殖,他是长江鱼类守护人;呼吁建赤水河保护区,成为长江鱼类的避难所;他提出“长江休渔十年”,避免今后长江将无鱼可捕的尴尬。

这里还有第一例克隆脊椎动物——克隆鱼之父的朱作言院士,与蓝藻结缘的赵进东院士,一生潜心于鲫鱼的桂建芳院士,千年瑰宝白鹤梁原址水下保护工程的缔造者葛修润院士,波普学家叶朝辉院士,大地测量学家许厚泽院士。

科学家的摇篮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愿做科学巨人的肩膀,为每一个怀揣科学家梦想的学子开辟了一片沃土。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陈卫军已经收到中科院水生所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2014年2月24日来到水生所,已经实习了3个多月。“还记得来中科院水生所的前二周,由于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对周边的环境都比较陌生,我一直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的圈子里,每天我行我素的生活,那段日子应是我来水生所最难熬的日子!”陈卫军说,在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下,自己顿时变得开朗起来,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每年暑期,“东湖学术论坛”、水生所“青年科学家论坛”等一系列活动相继举行,这些活动拓宽了学子的学术视野,激发学子学术兴趣,提高他们敢于存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能力。

此外还有各种论坛定期举行,与志同道合的科研人交流不同学科的精彩,这种群体效应助推学子不断向前,攀登科研高峰。

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讲坛”留下著名航天技术专家顾逸东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等的身影。武汉植物园的“磨山优秀青年沙龙”,水生所的“创新系列讲座”和“淡水生态学专题研讨会”,物数所的“王天眷讲坛”,病毒所的“葛洪论坛”、“孙思邈论坛”,岩土所的“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论坛”,测地所的“测地论坛”等以学术报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大师级人物切磋经验,增进友谊。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开放、博学,浓厚的科研氛围,给学子们的科学家梦提供一个起点;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师指点,使学子们的科学梦发酵;追求真理的执着与探讨,为学子们的科学家梦助燃。

科研外的放歌

研究所的学生生活以实验和学术会议为主,学生们将实验室当作活动的中心,在这里阅读学术文献,博览群书;部分学生出差在外,深入实地,探索自然的奥秘。学生们的活动也以众多的学术论坛为首,定期邀请学术的先辈和大牛们来汉为学生们讲授知识,让学生们了解学术前沿,开阔视野,让科研的本质和精华世代相传。

在忙碌的科研生活之余,人文系列讲座成为学子的必修课之一,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国家情怀。

“博闻苑”系列人文讲座营造文化氛围,拓展知识视野,涉及历史、音乐、文学等领域。武汉教育基地同时以武汉分院研究生会、小洪山记者团、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站、小洪山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为依托开展了元旦晚会、研究生风采大赛、女生节文化活动、系列征文比赛、“小洪山杯”系列篮球赛、羽毛球赛等,科普支教、敬老院慰问等活动,从德、智、体、美等全方位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洒下了汗水,收获了友谊,锻炼了自身能力;同时不断地建设着武汉分院的校园文化。

责任编辑:小洪山记者团陈亮、李虹侠、易科浪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