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晚7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王玉峰做客国科大,在阶一·6举办以“柏拉图与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为题的讲座。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出身于贵族家庭,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过骑兵军事训练,喜爱运动,能绘画,谙音律,写过史诗和剧本,在哲学上受到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派和苏格拉底的影响,耽于抽象思维。柏拉图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好的教育使人的理智得以完善。王老师讲座主要阐述的几个方面为:柏拉图如何看待雅典民众对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判决?作为一个人需要哪些教育?理性和社会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都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和生活意义。柏拉图在《法律篇》一书中,将善分为神圣的和属人的两类,神圣的善主要是从灵魂方面来说,依次为智慧、节制、正义和勇敢;而属人的善主要是从身体方面而言,分别为健康、美丽、力量和财富。柏拉图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将“人性”(human nature)分为灵魂(soul)和身体(body)两个部分,认为灵魂统治着身体。其认为灵魂是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构成的,理性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分。理论理性是最高的和神圣的,它是自主的,它的对象是普遍的。实践理性是理性的一种实践的运用,它的对象总是个别的和特殊的,从灵魂内部来讲主要是理性对于激情和欲望的统治。他认为人的灵魂有四种认识能力,从高到低分别对应于四种不同的认识对象。理智的直观(intellectual intuition)对应于永恒不变的信念(Ideas),存在本身;推理(discursive intellect)对应于数学对象;信念(belief)对应于各种具体的可感的事物;而想象(imagination)则对应于各种具体的可感事物的“影像”。
柏拉图主义的教育方案分为初级教育、服兵役、高等教育及哲学教育几个阶段。在初级阶段10-17、18岁应接受音乐和体育的教育,以培养人的节制和勇敢品质;在17、18-20岁期间来服兵役,训练实战经验,培养合格的卫士,并从其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继续高等教育;在20-30岁来接受算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声学等理论科学的高等教育;而哲学教育(辩证法)为最高的教育,应在30-35岁这个阶段进行,在这个阶段人们比较稳重理性。有关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应为:哲学从“假设”上升到不再是假设的“原理”,科学则从“假设”下降到“结论”;科学仍然会利用可见世界的“图形”,而哲学则只运用纯粹的理念。在35-50岁期间,柏拉图认为哲学家为王了,可以为城邦服务15年。而50岁之后,哲学家就可以退休了,生活在“幸福岛”上。
针对雅典民众对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刑,对柏拉图造成了极大的震撼,柏拉图在许多对话录里都曾明确或间接的提起这场审判。在讲座中,王老师也和同学们进行互动,让同学们诵读苏格拉底和原告梅雷多的审判辩护词,让同学们感受两千多年前那场不公的判决。苏格拉底是极具智慧的圣人,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遭受到了阿里斯托芬、梅雷多等人的仇视,指控他败坏青年、不信雅典本国所信奉的神及另奉新的神灵。尽管梅雷多在陪审团面前的辩护自相矛盾,漏洞百出;但是苏格拉底辩护自己应该受到的惩罚是在“国宾馆用餐”,这彻底激怒了陪审团成员,他所提出的缴纳一笔罚金以活命的建议也被陪审团否决了,最终以361:140的投票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在讲座最后,同学们和王老师积极互动,探讨柏拉图理性主义的问题,王老师一一耐心给同学们进行解答,使同学们对于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