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影视策划人、影视评论人的身份之外,李洋还是一位作家,著有《世纪战争电影》、《边缘艺话》、《凯旋》以及《光荣梦想》等。李洋佳作如云,许多由其策划的影视剧作品都是荧幕上的热播剧,家喻户晓,为观众们津津乐道。《亮剑》、《幸福像花儿一样》、《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这些捧红了众多明星,引发大量话题的优秀电视剧背后,都有着李洋作为一名幕后工作者的匠心独运和苦心孤诣。
一波三折的成长之路
与其他许多成功人士一样,李洋的成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硕士生期间李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文艺美学,但是对于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才情兼具的李洋来说,埋首于故纸堆中的学术研究终究显得过于枯燥。“你的论文不像理论文章,而像散文”——李洋至今还记得当年导师对他这句亦褒亦贬的评价。幸运的是,导师并没有给这个“过分”有个性的学生太多限制:“做你自己喜欢的人就好。”正因为有了如此宽宏开明的导师,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李洋虽然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兴趣”去做学术研究,但还是获得了巨大的空间和自由。三年间他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凭着自己的兴趣在社科院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极大地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那时我们作为社科院的硕士生都自认为是天之骄子,还满是一身书生的傲气。”那个年代的研究生有一种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优越感,然而顶着“天之骄子”光环的李洋他们在毕业那年却成了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不包分配、自谋职业的硕士毕业生。“我们正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学校突然通知我们不再管我们的工作分配了。我们一时间变得很紧张,不知所措。一个学生怎么去找自己的饭碗,就变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印好了自己的简历,列出所谓的‘代表作品’,去各个单位挨个儿敲门。因为找工作的人太多,当时几乎所有机关单位门口都贴一张纸条,谢绝毕业生投递求职资料。”在李洋看来,这段大吃“闭门羹”的狼狈经历也是一番有益的锻炼。即便在这样的情形下,李洋老师还是找到了工作的机会。
当时摆在李洋面前的是三条职业道路:出版社、国家机关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谈及最终选择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理由时,李洋坦言:“当时只有八一制片厂能提供住宿,这点在当时对我这个没有北京户口的外地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乐业’之前要先‘安居’嘛。”然而进驻八一制片厂就意味着习惯自由率性生活的李洋从此成了一名军人。“一年后我穿上了军装,相应地生活中也开始有了很多纪律的约束,后来还被派到38军区去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军训。我们这些没当过兵的学生在那里洋相百出。当时我感到非常不适应,军训过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想法:‘我一定要脱下军装,赶快逃离这个地方!’”也许是想起自己当年稚气未脱的样子,李洋讲到这里笑了起来。
谁也不能先知先觉
尽管一度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感到很郁闷,李洋还是选择留在了这个岗位上,而且以一种不仅是适应,更是创造的积极态度投入了这份也许并非是“第一志愿”的工作。1996年,李洋在成都军区野战队挂职锻炼一年,每天和士兵摸爬滚打在一起,正是那时他对部队真正产生了了解和感情。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理论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李洋开始把自己的目光锁定在战争电影上。“我用了十年的时间去研究世界上有关军事的电影,一边研究一边写书,用这种方法把我的研究成果积淀成文字,反馈给创作人员。”在这期间,一部部军旅题材影视剧在他手中诞生了,从最初的青涩,到后来越做越大气,越做越精良,越做越叫好叫座。
我们很好奇地问及他如何能在起初并不喜欢的行业领域中开拓一片天地时,李洋答道:“人通常并不能先知先觉地认定自己一生的方向。在职业选择中,我也有过犹豫,也有过自我怀疑,也曾反思自己选择这样一个平台是不是一个错误。有些人这时可能会选择跳槽,调换一个岗位、一个工种或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也有些人会慢慢喜欢上自己的位置。就我而言,电影、电视剧给了我一种满足感,一种喜悦和期待。在做了一部、两部、三部后,我突然觉得我可以不走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份工作做好了。”仿佛已预料到我们接下来会问什么,李洋接着说道:“你们中科院的学生也会遇上这种情况,如果要我给一些建议的话,首先,千万不要轻易看低自己。第二,尽可能地坚持自己喜欢做的事,自己的兴趣最重要,千万不能约束自己的兴趣。第三,能做‘唯一’不做‘第一’。‘第一’即‘创新’,这固然是很好的,但‘唯一’却是不可复制的,更具有挑战性、优胜性。最后,当你收获到的一些成果证明你是对的时,你就要坚持下去,不要轻易妥协或追随流俗。”
挑战平庸,要做就做“孤品”
用“精益求精”、“苦心孤诣”来形容李洋的创作精神绝不为过。面对记者,李洋讲述了自己从做“精品”到做“极品”再到做“孤品”的艺术追求:“十年前我对我们团队的要求是做精品。五年后我发现‘精品’的概念是不够的,也很难界定,于是我在南京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做极品’,这和我前面提到的做‘唯一’是一个概念,就是做精品中最拔尖儿的那个。近两年我开始把目标设定为做孤品。孤品要有强烈的个人创意和色彩,是别人模仿不来,不可复制的。我认为‘做孤品’不仅是一种创作追求,也代表了一种过人生、做事业的态度。”《士兵突击》的策划便是李洋投身“孤品”的典型事例,用他的话说,《士兵突击》可谓是一部“无明星、无女人、无爱情”的“三无电视剧”。在如今娱乐至死的年代以及竞争激烈的影视剧市场,这样的“三无电视剧”犹如一朵“孤芳”,似乎显得不合时宜。然而,正是这种“孤品”理念下的“孤芳”在2007年红遍大江南北,俘虏了万千“兵迷”的心。电视剧中士兵们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深深地打动并影响了观众,向社会传递了一种正面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同时作为“孤品”,后来的很多模仿之作都无法成功捕捉到《士兵突击》的精髓,《士兵突击》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李洋 “孤品”理念的深刻意义。
李洋的博客一度名为“挑战者”,在记者的询问下,李洋讲解了他的挑战观:“我常说‘我就是我自己最亲爱的敌人’,挑战实质上就是格式化,把过去的成就清零。当你获得一些成果后,不要沾沾自喜,最好迅速忘记。挑战的敌人是经验,因为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它会让你不断重复过去的自己。创作人员要注意时刻清零,零点起飞。” “一个战士不能胸前挂满军功章去战斗”,军人出身的李洋打起比方来也自有几分戎马豪情。
小人物大情怀
《士兵突击》无疑能跻身于李洋最出色的作品之列。对于许三多这个被无数次解读的经典角色,李洋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部戏的一个可取之处是把男一号许三多设定为一个最‘窝囊’的小人物,可以说是草根中的草根。一个原本谁都可以看不起的傻里傻气的小人物,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一步步成长起来,成为出色的兵王。周围人的目光逐渐由俯视变为平视最后到仰视,最终被这个有‘中国阿甘’之誉的许三多彻彻底底地征服。这就体现了一种小人物身上的大情怀。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很多挣扎于社会底层的人群而言,是很有激励意义的。‘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不抛弃,不放弃’、‘我要回去找我的枝枝蔓蔓’等精神理念深深地鼓舞、激励着正在成长奋斗的年轻一代。”
李洋非常看重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他认为文艺作品是要影响“人”的,要有益于引导大众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正如李洋所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带给人们一种正面的影响,传递正面的能量”。
一个不怕劳苦的艺术追梦者
“一个不怕劳苦的艺术追梦者”是李洋新浪微博的标签,这既反映了他的一种人生信念、一种人生追求,也是解读李洋人生最简明、最透彻的话语。采访结束后,我们两位记者的感想是:无论是作家,还是影视策划人、影视评论人,都不足以明确地定位李洋,“一个不怕劳苦的艺术追梦者”才是李洋的真正本质吧!李洋潜心军旅、战争题材电视剧十多年,孜孜不倦、不怕劳苦、执着追求,不断开拓创造该领域的高地,用自己的行动把一个又一个“梦”化作实践、凝为作品。在他策划的影视剧中,也深深地体现了“追梦”情怀,他赋予了剧中角色各种梦想,并着力打造雕琢他们的“追梦者”形象。《幸福像花儿一样》中的杜鹃,为自己的“舞蹈梦”执着一生;《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为自己的“兵王梦”而“不抛弃、不放弃”……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而在如今浮华喧嚣的社会,人们变得异常浮躁,理想、梦想犹如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即,“追梦者”的队伍日渐式微。因此,作为此次有幸聆听李洋讲谈的学生,我们想对大家说:给自己一个梦,执着地追求、勇敢地坚持,直到有朝一日实现它!怀揣的梦想是宝贵的,更为宝贵的是为实现梦想而不断做出的努力!
在与李洋交谈的过程中,“情怀”是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许三多式的“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情怀,始终追求打造不可再版的巅峰佳作是一种情怀,坚持通过影视作品宣扬正面的理想和普世的价值是一种情怀,拥有、追逐梦想则是一种更为深远的人生情怀。李洋和他的团队这些年来所做的工作,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拨有情怀的人在做一些有情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