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记者:科苑新闻爱好者要做专家型记者

  • 李伟、何海勇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12-08
  • 846

【新闻网讯 记者李伟、何海勇报道】我国首位世界银行及其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杰出记者”奖得主、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经济社会部高级编辑蒋建科提出了“专家型记者”的概念,并勉励科苑的新闻爱好者要要努力做专家型记者。

蒋建科127日做客中科院研究生院,为科苑学子做了题为《科技新闻:让科技更精彩》的报告,并在报告中作发表上述观点。

毕业于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蒋建科告诉记者,“我读书时并没有想到我会做一名农业科技新闻记者。” 86年我进报社时,35个本科生只有3个是学新闻的,其中两个是人大的一个是复旦的,其他的都是学医、学农、学计算机的等等。所以我们去做记者,也有自己的优势。我查过一些资料,国外的新闻法规定,报道工业的记者必须有工程师职称,报道农业的记者必须有农艺师职称。”蒋建科介绍说。这说明国际趋势已经向专业化发展。尽管我国现在还没有出台相应的认证要求,但可以预见的是专家型记者将是未来记者分工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的确,且不说一篇优秀的科技新闻报道必然要求记者对所报道的新闻领域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亦不谈某些报道甚至还要求记者有一些建设性的创见,单就新闻准确性的角度来说,客观上就决定了记者必须在这个领域具有相对的“专业水准”,也在客观上要求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新闻报道能力的传媒人才脱颖而出。

蒋建科在报告中也提到了“专业型记者”的定位问题,从蒋建科的介绍中记者意识到,“专业型记者”应该是沟通科学家和新闻受众的桥梁。一个深奥科学理论或者科技成果未必能为普通大众所接受,而如何让这种科学理论或者科技成果变得通俗易懂,甚至得到政府决策层的重视并对政府科技政策决策产生影响,则是“专业型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其实,科技新闻记者是介于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之间的一个角色,既需要像科学家那样客观的传播科学事实,又要像科普作家那样用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科学理论和前沿的科技成果表达出来。

报告接近尾声时,记者感觉到,一个优秀的科技传媒从业人员还要具有良好的新闻洞察力,要对科技新闻的潜在信息进行有效解读,这更有赖于传媒人才的专业的背景,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专业型记者”稀缺的原因。科技新闻是一种文化产品,是记者对新闻本身进行加工和再创作的产物,这就更离不开记者自身的专业素养。而科苑学子在在专业素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蒋建科提出的“专业型记者”概念或许为科苑学子的职业规划提供了一个备选项。

蒋建科,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经济社会部高级编辑,农学硕士。获中国新闻奖和全国现场短新闻奖两项全国最高年度新闻奖,以及人民日报精品奖等各类新闻奖100多个。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和中国地震局等评选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部级劳模)。200712月被世界银行及其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授予“杰出记者”奖,这是中国记者首次获得该项国际新闻大奖。

责任编辑:李伟、何海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