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院士大讲堂”——石耀霖院士浅谈地震和海啸的预警、预报和控制

  • 学生会 (学生处)
  • 创建于 2011-04-25
  • 764
马院长参加活动并讲话
石院士精彩演讲

4月21日,一场雨给北京带来春天少有的寒意,然而玉泉院区阶二5教室却座无虚席,由石耀霖院士主讲,以“地震和海啸:预警!预报!?控制?”为主题的第七期“院士大讲堂”在的一片掌声中拉开帷幕。

2010年4月22日,是青年发展中心品牌活动“院士大讲堂”第一期举办的日子,距离第七期“院士大讲堂”恰好一周年时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马石庄老师,地球科学学院党总支张健书记,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文科老师、副主任张怀老师,地球科学学院办公室主任、学生主管吴静老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团委书记牛晓莉老师等一并出席了本次活动。

    下午三点,活动正式开始,首先由马院长致辞。他用一句“讲堂传播的是知识,听众学习的是精神”道出院士大讲堂的精髓所在,并寄予科学院的同学们克服艰辛的勇气,学习创新的方法;寄予老师们培养一代又一代充满创新激情的年轻人,希望在大师指导下的年轻人不断卓越成长。

    接下来石院士为大家作了主题为“地震和海啸:预警!预报!?控制?”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地震的基本常识,包括原理、分布及其造成的伤害,接着开展了对于地震和海啸预警的相关介绍。石院士指出,根据海啸波、地震波和光的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到对于地震和海啸的预警。地震引发海啸,海啸的预警工作相对简单,但准确度偏低,而地震的预警比海啸要难得多。基于对日本地震的思考,人们一贯从事的预警工作和分析计算难以十分准确,千年一遇的大地震也许三十几年内就发生的事情屡有发生,不能轻易排除危险的可能性。我国的地震预警仍处于起步阶段,预警工作本身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随后,石院士就地震的预报工作展开论述。国际上一直对人们能否预报地震争论不休,在这里,石院士有其自己的见解。从预报工作的历史角度看,我国1966年开始地震预报的工作,1975年曾成功预报海城地震,然而1976年得唐山大地震却未能实现预报,2008年的汶川地震也未能察觉。对于震前的是虚报还是预报,专家也很难给出明确的定论。从预报工作的方式看,预报分为经验预报、统计预报和数值预报。经验预报与中国中医的望闻问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通过对于环境、地质等方面变化的观察着手进行预测,然而有时异常现象并未出现地震,而并非异常的情况下却有发生的可能,所以经验预报不能作为预报地震的可靠方法。统计预报与经验预报一样,也不能准确预测。数值天气预报的工作已走过50年,地震的数值预报还要多久?石院士指出,数值地震预报必须发展。在基于明确地质结构条件、数值方程、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情况下,数值预报有待成功,但是现在数值预报面临的困难重重,主要在于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确定。

    石院士以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完结了本次演讲:人类是否可以控制地震?答案是肯定的。人们可以从影响地震的机制和因素着手,在数值预报的条件下,对地震进行控制。当然,这项工作还需要年轻人的再接再厉去完成才行。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的踊跃提问表现了大家的热情和关注。石院士主要就同学们关心的地震预报、地震逃生以及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亲切、幽默的解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最后,石院士为同学们题词“努力攀登地球科学高峰”,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科研的道路上再接再厉、努力攀登。下午五点,第七期院士大讲堂完满结束。这次活动也为“院士大讲堂”活动继续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开辟了更加宽阔的道路。

 

 

 

 

责任编辑:学生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