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当代医学——历史的观点

  • 张嘉佳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4-04-26
  • 369
张教授讲座中
讲座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交流

当代医学,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科学,在我们一生中,总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疾病,和医学有一些躲闪不过的交集。然而,当代医学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针对当代医学的发展和问题,4月21日晚上18点30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的张大庆教授在玉泉路人文楼教一阶,为同学们带来了以“审视当代医学——历史的观点”为主题的讲座。

在讲座中,张教授通过回顾中国现代医学的演进,深入分析与讨论了如何将当下医疗卫生中的问题放入一个更广阔的视域,从历史的视角,联系过去与现在,审视我们的疾病观念,思考医学的价值和责任。

如何评价当代医学

当下医学处于一个悖论之中,既是最好之时,也是最糟之际。在当今,人们期望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但伴随病痛和伤残的扩展其经济代价却增加了;治疗效果的预期从未如此令人鼓舞,但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以及医学职业的名声却已经衰退;一方面媒体充斥着科学“突破”的故事,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不如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病毒的抗药性;一些疾病,如哮喘或成人型糖尿病的流行,与经济发展和物理环境的改变结构性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医学变迁

1643年:西方解剖学传入中国;

1703年:康熙患疟疾,服金鸡纳霜后康复,开始对西医感兴趣;

1805年:Pearson把牛痘接种术传入中国;

1827年前:英教士医生在澳门设立诊所 ;

1834年前:P.Parker 在广州设立博济医局;

1840年之后:厦门、上海、广州、福州、宁波均有教会医院 ;

1866年:英国伦敦会开办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孙中山先生是第一届的两位毕业生之一;

1910年伍连德在奉天主持“万国鼠疫会议”,这是我国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医学会议;

1912年:北洋政府公布医学校条例,成立国立医学专门学校 ;

1949年:全国38所医学校,毕业2万医学生;

1949年9月,确定了全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时至今日,医学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获取医疗卫生服务日益便捷。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健康预期的日益提升,以治疗为中心意料服务模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疾病模式的转变与疾病观念的转变,致使人们对当代医学也充斥着抱怨之声。

当代医学面临的新问题

在实践层面上,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疾病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疗保健变得更加复杂。临床医生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例如,医疗保健费用和老年社会无情的人口压力使得我们对当代卫生政策感到不适;医生和病人对当代日益增加的官僚化和市场导向化医疗的现实感到不适;维持医学职业荣耀的危机:医学作为人道的保健,作为应用科学,作为市场因素,以及作为公共政策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企业为了谋取更大利润,给一些科学家、医生、管理者各种各样的好处,如聘为顾问、理事、董事,资助他们科研经费、出国考察、参加学术活动,给予他们股份、分红、回扣等等,名目繁多,花样百出,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冲突不可避免,不能不严肃对待;医学知识的正确性、准确性,医疗技术的适当性、合理性,与利益的关系等。

当代医学面临的挑战也有来自于病人方面的部分: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社会关于疾病及其治疗都有其所接受的观念,病人决不是一张白纸。自从古典时代以来,普通人与开业医生均受到关于疾病的性质及其诊断、预后和治疗的理论观点的影响,病人不可避免地也受到这些观念和相关实践的影响。张教授指出应将这些矛盾放入一个更广阔的视域,从一种历史的视角,联系过去与现在,审视我们的疾病观念,思考医学职业的价值和责任。

因此,人们呼吁医学回归人文精神,重塑职业价值观念,审查医学的目的。当代医学中,人们在健康保障中过于偏重医疗技术,其实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正常状态,而不仅仅是指自己没有疾病;健康不仅仅由医疗服务来决定,而是由包含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

张教授最后指出,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医学人文研究对于医疗改革目的与价值的探讨,有利于维护医疗保健服务的人道性,在探讨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正当、公平、公正等问题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医生不仅仅只是提供卫生服务,还应能从伦理、费用等角度,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诊疗新技术;主动承担起健康教育的任务;参与社区保健决策,平衡与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协同卫生部门及其它社会机构促进卫生保健事业的开展。只有“博学而人道”的医生才能赢得病人的信任,才能担负当代医学的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张嘉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