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 余聪 (材料科学院)
  • 创建于 2013-04-25
  • 330

4月18日,笔者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一篇名为《六旬环卫工跪求女子别发小广告》的新闻,新闻所报道的事情发生在西安沙井村,内容大致为:一位年过六旬的环卫工跪在了村南口的街道旁,她下跪的对象是几个正在路边发小广告的年轻人,由于很多路人接过广告后瞅了一眼就随手扔掉,让环卫工不堪重负,最终做出了下跪这一无奈之举。据悉,这并不是该环卫工第一次下跪。类似的新闻还有一则,就发生在本月的16号:北京市一名环卫工或因清理小广告被打闷棍致头部受伤。

两则新闻屡次提到小广告,这一城市“牛皮癣”在政府大规模整顿之下不减反增,大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最近巴黎地铁惊现“上门理发”的中文小广告,照片在微博被疯狂转发,广大网友纷纷调侃“小广告终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反讽味十足。

笔者没有海外生活的经历,不知道外国有没有发小广告的习惯,但能真切感受到中国人对小广告的情有独钟。撇开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如楼道里“开锁”、“疏通下水道”等小广告,再来谈谈学校这又一“重灾区”。

在国科大中关村园区生活学习的兄弟姐妹们上课需经过一座天桥,每到放学高峰期,天桥总会人满为患。如此大的人流量自然吸引了不少附近的商家,就笔者这大半年过桥的收获来看,辽宁大厦附近的某沙健身房发放广告的力度最大,广告印刷也最精美,很舍得,曾在开学连续一个礼拜驻守天桥。其次就是生活区附近的某某本色和大某某,它们相互竞争,为了招揽更多的客户通常在桥头发放抵价券形式的小广告。再者就是一些形单影只、不成规模的类似“英语包过”形式的小广告。
    对于这些小广告笔者表示理解,毕竟与在电视等媒体投放广告相比,发放小广告花销少、代价小,还能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达到的传播效果也非常令人满意。但希望相关人员在发放小广告时不要只想到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理解他们的不易和对我们的贡献。
  很庆幸绝大部分的国科大学子素质过硬,接到手里的小广告一般都会扔到附近的垃圾桶里,但事情没这么简单。来往天桥的同学只要稍微注意就会发现除了发放的小广告外,还有一种性质恶劣的真正的“牛皮癣”,它们手掌般大,方形为主,内容为招租信息,被贴在天桥两边的铁栏上,更有甚者直接被贴在天桥的过道上,任由行人“踩踏”。这种广告粘性十足,笔者发现他们至少能坚持数日以上。经过数日的踩踏,不少原本贴在过道上的广告结束了属于它们的“蜜月期”,在北京肆虐的风中随风而行,散落在它所能到达的各个角落。笔者在某次回生活区的路上就曾看到环卫工阿姨蹲在天桥过道上,手里拿着溶剂和铲子在艰难的去除小广告,如果那是你的母亲,你舍得吗?
  环卫工人很辛苦,他们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出现在生活区门口那块区域,扫除积累了一天的垃圾,所以我们总能在第二天发现昨天路上的垃圾不见了。环卫工们靠力气吃饭,他们的任务很重,一人负责几条街是常有的事,可他们没有丝毫抱怨,依旧准时出现在负责的街道,认真的扫好每一块地。他们并不需要夸奖和荣耀,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乱扔垃圾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人生在世虽然分工有所不同,但人不分贵贱。生活都不容易,相互理解很重要。

责任编辑:余聪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