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城市的驱动效应就愈加突出,所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心。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城镇建设是沿着传统工业继续前行?还是开辟一种新的文明之路?5月15日晚,明德讲堂历史系列讲座邀请了北京大学环境管理系宋豫秦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综合楼306教室做了一场题为“生态文明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系列讲座,向大家介绍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报告内容包括生态文明的理论解析,我国传统的朴素生态文明 ,国外的生态文明实践,我国当然的城市生态问题,生态文明城镇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行动。
讲座开始,宋豫秦教授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指出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前的任务是实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转折;同时说明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必须实现由农业文明社会和工业文明社会同时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双重转折。然后宋教授向同学们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破旧和立新两大核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两条主线,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消费、基础设施、天然生态、环境伦理五大领域。
接着他以浙江青田县南方的稻田养鱼(蟹)、西北的农田水窖、黄土高原的蓄洪造地工程、它山堰御咸蓄淡工程等例子介绍了我国朴素的生态文明,以北方农村的庭院集水、南方民族的“四水归堂”、云南傣族的原水分配、蒙古族的草场保护、云南哈尼族的梯田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来说明我国可行性高的生态文明建设。然后他又以以色列的雨养农业、德国雨水的综合利用、美国的雨水回灌、日本的雨水利用、荷兰的零排放城市污水处理模式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的雨水利用措施。
后来宋教授介绍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态势 ,“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目标,盲目的追求城镇化,疯狂的“造城运动”,中国大气复合型污染、城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固体废弃物污染、全国性植被退化,还有千城一面、怪异建筑、畸形景观等怪现象。倡导我们要建立城市雨水收集工程模式,城镇庭院收集雨水、村镇生活污水生态化整理系统、强力推广绿色建筑,引导绿色健康生活,强化绿色消费理念,大力发展“城市矿山”、城市绿色出行、摒弃畸形审美意识、创造健康实用的休憩方式,返璞归真。
最后,他就同学们提问的怎样看待城市建设功能区规划划分、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看待生态环境、怎么解决现在环境治理问题、电能从环保角度来讲是否比煤炭石油更环保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宋豫秦,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任中国第四纪科学委员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环境变迁、土地荒漠化。代表性成果有《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西部开发的生态响应》、《历史时期我国沙尘暴东渐原因分析》、《从“两条主线论”考察中国文明进程》、《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在生态城市研究中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