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加巧干 轻松做科研——访2008中科院院长优秀奖获得者张子占博士

  • 小洪山记者团 应俊俊 李伟斯 (武汉教育基地)
  • 创建于 2008-10-22
  • 5650
 张子占,男,1979年8月生,博士,中共党员。2002年7月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同年9月考入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9月提前攻博,师从许厚泽院士和陆洋研究员,2008年6月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曾主持2005年度院研究生科学与社会实践专项资助课题(创新研究类),在学期间共发表论文11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获得在葡萄牙、澳大利亚、北京、意大利、印尼等召开的国际会议学生资助,并获得GGSM2004国际会议优秀学生论文奖、中国地球物理学术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首届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排名第一);曾获得研究生院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4次获得所优秀研究生奖学金,2007年获中科院刘永龄奖学金优秀奖,2008年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
 
2008年9月27日下午,我们在测地所动力与大地测量会议室对获得2008年度中科院院长优秀奖的张子占博士进行了访谈。张博士为人非常随和,加上相互比较熟识的缘故,整个访谈都很轻松愉快。
 
文章是改出来的
 
谈起硕博连读阶段最难忘的经历,张博士回忆道:“最难忘的应该是研二下学期开题报告选题那会吧,当时对课题没有什么概念,对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也不明确。在导师陆洋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始慢慢摸索,一步一步的培养自己对课题和数据的感性认识。当初先是看了国外的一些研究报告,然后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计算软件,最后下载了一些测高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解算的结果还可以,但对数据代表什么含义,计算出来有什么用,文章怎么写,也都还比较迷糊。最初的想法和成果整理出的是一篇读书报告一样的文章(笑),当时idea不是很明确,数据处理方法也不是很熟练,在导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就一遍一遍的反复修改,那段时间非常苦闷,不过还是坚持下来了。反复修改后,文章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回想起那段特别的经历,张博士感叹道:“第一次成稿到最后定稿,改了差不多三十遍吧,到最后闭上眼睛都知道哪一行哪个字在第几页第几行。”写的过程很艰难,但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顺利,文章投到<<中国科学>>,评审专家就只改了几个单词,文章的错误和问题都没有,三个月后就见刊了。张博士说第一篇文章的成功发表给他很大的激励和启发,经过第一篇文章的磨砺,后来写文章就驾轻就熟了。他最终得出的一个经验是:写文章,不要怕下功夫,前期下得功夫越大,评审专家意见就越少,文章发表得也越快。
 
结合他自身写论文的经验,张博士说:“写文章除了要有idea以外,文章的组织也很重要。科学论文的主题要明确,开篇应点出论文的研究内容,让读者一看引言,就知道文章研究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行文中方法和数据还是应该点一下,若采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点出不同之处,若采用新数据,说明数据的特点。图表也要解释清楚,把图表反映的结果的不同之处表述出来。科学论文讲究创新性和完整性,创新性是很重要的,但也要表现完整性,一些必要的论述和公式还是需要的。”
 
张博士将写文章的心得体会总结为8个字:“多看、多想、多做、多写”。接着他给我们讲了他看文章的一些感受,“多看英文的文献,多看国外高端杂志上的论文,如《JGR》,国外的文章方法写得很详细,基本上可以模仿,而且文章基本上都会总结学术界对该问题的不同观点,看后收获会很大。”对多想、多做、多写,张博士虽没有详谈,但从他的表述中,我们明确的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多想,写文章要多思考,多研究前人的成果和进展,看自己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或者突破。多做,写文章,做得东西肯定比文章本身包含的内容多得多,文章只是精华部分。多写,文章是改出来的,成型后还需要反复修改,不断推敲和打磨,直到思路顺畅自然,如行云流水。
 
踏实肯干  信心自现
 
当我们提出让张子占博士为在读研究生提一些建议时,张博士谦虚的表示,建议谈不上,很乐意与大家交流。他说对科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踏踏实实,专注的做一件事情是应该坚持的原则。学东西可以多方涉猎,但做东西这样就不好,就如打水井,每次快出水的时候又换到另外一个地方重新挖,如果这样,可能永远也挖不出水来。对前人的成果,张博士表示很赞成重复做其他人的成果,别人研究透了的内容,自己动手踏踏实实的做一遍,会对他人的方法和理论有更深的理解。做出来后比较一下结果,很可能大体上一样,细节上不同,这不一样的地方可能会引发重要发现。
 
谈到投稿,张博士谈到的一个经验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要敢投。刊物的选择,他建议多和导师做一些沟通,他认为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要充分听取导师的意见。对我们提出的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种种担忧,张博士表示国际会议都很鼓励年轻人去参加,对这个问题首先是思想上要有正确的认识。第一,参加学术会议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展示出来,让自己做的东西得到专家的承认和评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和评定的过程;第二,东西是自己做的,应该很清楚,不用担心表达不清楚他人听不懂。通过一些图片和关键词把中心思想表达出来,与会者还是可以听明白的;第三,不用担心与会者提问题。专家有疑问,他提出来的问题对我们是一个提高。当然,回答问题要实事求是,能现场解答的就现场解答,对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真诚的感谢他人的意见并表示以后继续研究,一时解释不清楚的也可私下交流。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信心是建立在平时踏实肯干,在学科上有所成绩和发现的基础上的。
 
学要专注  玩要尽兴
 
访谈中,我们还进一步的了解到因为2003年所里新生开始到北京集中学习的缘故,张子占博士曾连续主持了两届研究生会的工作。虽然当时所里的研究生比较少,有些还是工作了十几年的,但据所里人教处的老师讲那两年所里的各项活动也还是开展得有声有色。对此,张博士笑着说,当时组织活动确实比较困难,但大家都比较团结,他就坚持一个想法:根据实际情况,不可能做到最好,那就尽最大的努力吧。分院元旦晚会上,四个人穿上教书先生的长衫就上场了(笑)。当时就是把大家带动起来向一个方向努力,抱着一种玩的心态参加活动。对那段经历,张博士总结道:“做工作和做科研有一点是一样的,多动脑筋,多想,不要担心出现问题,出现问题后也不要怨天尤人,要想办法去解决。”
 
对我们提出的怎么兼顾工作和学习的疑问,张博士说他有一个原则:工作的时候不想学习,学习的时候不想工作。接着他进一步的解释道:“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会占用一些时间,但集中精力做完,比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想着那件事情节省时间。在做事情之前要有一个计划,个人的事情自己挤时间完成,集体的活动要保证合作愉快,以大家的时间为主。”他说,学生会的工作让他得到很多锻炼,自身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也收获到了科研过程中收获不到的乐趣。
 
谈起他合理的时间规划,张博士回忆起了充实而轻松的大学时光。每学期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大二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大三通过英语六级、计算机三级,大四考研、做毕业设计。大学时间规划得很好,英语完成了,计算机通过了,也没有太紧张。当问及他是如何在科研工作做得好,学生工作也做得很好的情况下还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他笑着说,人短期内要有小目标,小目标累加起来就是大目标了,每段时间都让自己有所收获就不会感觉很累了。学要专注,玩要尽兴,对暂时不想做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好好休息一下,等有思路了,有灵感了再去做。
 
后记:
 
访谈中,张子占博士坦言,测地所学习的几年,是学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几年,也是最艰苦,但也是最充实的一段光阴。张博士的成长经历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艰险和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活力,我们相信并祝愿张子占博士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多创佳绩。
 
 
 
责任编辑:小洪山记者团 应俊俊 李伟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