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50多所“211工程”学校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对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吕本富教授认为,高校,为公众近距离了解高校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他同时提醒,高校如果单纯为了跟风,没有在信息配置、监管上做好准备,结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
据《北京日报》报道,截至12月12日,清华、北大、复旦、哈工大、西安交大等20多所高校招生办纷纷开通,此外还有50多所“211工程”高校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在这个“全民”的时代,高校也加入大军的目的是什么,高校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善才能将高校的好处放至最大化?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企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本富。
记者:目前,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50多所“211工程”学校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官方,您认为这些高校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吕本富:从总体上来看,高校开通官方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高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开通可以给高校塑造勇于接受新生事物、自信开放的形象;第二,高校是高校最快的信息通报平台,为公众近距离了解高校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各大高校每年都要公布自己的招生计划,如果高校直接把信息公布在上,就能让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得一手信息。如果对高校的招生计划存在疑义,公众也可以在上直接与高校进行沟通,这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双方的认知了解。
记者:您如何评价高校集中开通这件事?高校会否成为学校与学生、与社会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
吕本富:高校开通显然是出于好意,但如果高校单纯为了跟风,没有在信息配置、监管上做好准备,结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不过,高校会成为学校与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国外一些大企业的经验已经充分展现作为对外沟通桥梁的巨大魅力。
有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公司都已经开通了,他们每周发布的量在22条左右。这些企业不仅在上公布公司动态,还把新产品的发布放在上,形成独具特色的“营销”。之前,诺基亚公司就在上推出N8手机“发布会”,7小时内即收到评论89034条,诺基亚官方关注人数达到49277,被业内誉为企业试水营销的又一成功案例。
此外,国际上的政要、机构也在纷纷开通,抢滩“Web 2.0”时代的“外交”。今年英国首相卡梅伦首次访华,英国驻华大使馆用进行了实时直播,一些卡梅伦抵华后吃汉堡赶场之类的花絮受到粉丝追捧。短短几天,英国驻华使馆的粉丝从8000多飙升至3万多。“外交”一时成为时尚。
由此可见,高校利用作为公关渠道,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的方式。
记者:目前有些高校利用招生,应该说是个不错的举动,但也有些不法分子利用高校行骗,您认为杜绝此类现象的关键是什么?公众在上浏览到招生信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吕本富:其实,不仅高校存在被冒名的现象,很多名人也深受“山寨”之害。现在社会各界都在想方设法的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平台在防范名人、知名的机构被“山寨”上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平台在用户注册时应加强审核力度,特别是对一些名人、知名的机构的注册上更应严格把关,可以只对通过验证过的名人、机构才进行“加V”处理。另外,高校主动开通并及时“加V”也能有效的防范“山寨”的出现。
只是一个沟通信息最快的渠道,它的信息更新快,但信息准确性可能就不是那么高了。公众在上接触到高校的招生信息时,应多方求证。可以到高校的官网上留意是否有相同的信息,也可以拨打高校公开的招生办电话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记者:总体来看,您认为高校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善才能将高校的好处放至最大化,比如其在内容方面应如何侧重,或者说有哪些技巧?
吕本富:目前,开通的高校很多,但大多内容都比较生硬、缺乏个性。是一个个性化的公关平台,如果高校仅发布一些“官要文章”吸引力肯定会下降,访问量也就下降。之前就有学生反映,高校官方内容和校园网太过雷同,信息又不完全,还不如直接从官网上看信息。
至于高校的在内容如何组织确实需要研究和设计,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不过一些热门的“编织”方式是可以借鉴的。
首先,要保证的较快更新速度。的优势在于以最快速度、最精炼的语言传递信息,若更新速度无法保障,便是形同虚设。
其次,高校可以在上发布一些生活化、大众化、个性化的信息。例如,“天气转冷注意添衣”等生活信息、招聘信息、集体活动信息,甚至一些励志的、有营养的视频都可以发布在高校上,能很好的引起公众的关注、共鸣。
此外,高校应该注重与“粉丝”间的互动,不要摆出自说自话的架势。互动,正是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