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不一样的科研之路——访“万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唐淳研究员

  • 小洪山记者团汪漫 (武汉教育基地)
  • 创建于 2013-12-23
  • 736
唐淳研究员

第一次拜访唐淳老师,就被他的个人魅力所深深吸引,没想到原来被大家传说得像神一样的人物竟是一个帅气大方、谦谦有礼的年轻绅士。没有任何架子,还亲切地递上一杯清茶,让我坐下,仿佛那个秋日阳光明媚的午后只是找个朋友聊聊家常,轻松愉快。

对于唐淳老师,大家一直都充满了各种好奇,而加在他身上的各种赞美,更将他的神秘进一步加深。对于他的成绩,同学们更是羡慕不已,也都期许有朝一日能够像他一样成功。为了解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走进唐淳老师的科研生活,我们对他进行了专访,以求更多的了解这个神秘人物背后的故事,也向他讨教学习、科研的方法与经验以及探讨成为一名好的科研人员所需具备的素质。

兴趣是动力,诚实是基础,还要有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在科研的生活中,我们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创造”,唐淳老师作为一个出色的科研人员,他对怎样做一个好的科研人员,并在研究中有所创新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看法。

“第一点就是要有动力”,唐老师是一个对科研充满热情的人,他希望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能对自己所研究的东西充满热情,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来完成自己的目标。当然,动力需要兴趣来支撑,由好奇心去引导。科研在唐淳老师心目中就像到海边捡贝壳,如果捡到你喜欢的,就会觉得很轻松很愉快,如果你想要捡到最美的贝壳,还得需要持之以恒的走下去,不泄气的挑选。

“第二点就是要诚实”,作为一名好的科研人员,必须尊重事实,做实验时观察到什么就是什么,这既是科研中的诚实,也是对科学的严谨。当然,在对待科研诚实的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唐淳老师提到,虽然近2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其中还是不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面对权威,是否有质疑的精神?是否敢于挑战权威?“一个好的科研人员必须敢于挑战”,唐淳老师认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发现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时,都要敢于提出来,不是说“老师讲的就都是对的,书上说的就肯定是对的”。在科研中,唐老师经常鼓励自己的学生给自己指错误,提建议,他认为,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中追求完美就是一个科研人员创造创新的过程。

放眼国际,要有国际化的视野

当然,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人才,唐老师提出:“我们的科研要放眼国际”。

“首先我们中科院每个所都有自己的专长,但这些特色成果不能仅限所内甚至国内交流,应该更多地把视野开阔到国外”。的确,科研与国际接轨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才能有更多的创新,而这些的前提就是要走出去。我们既要从国外学习新的技术成果,同时也要学习不一样的思维方法,这就是科研无国界的要理。

“其次,做任何事,都要活到老,学到老”。唐老师说,在中国,很多人都很刻苦认真的学习,但真正能放开思想去学习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所以都是学生,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在学术面前太过于在意身份问题,在美国,经常会碰到教授去听报告,因为迟到了没有座位就席地而坐听完报告的情形。唐老师说,不管是谁,在对待科研上都是一样的,一样要学习,一样的跟大家讨论问题,不管你是教授还是院士,甚至是诺贝尔将获得者,都需要平民化的去对待科研!

“最后,就是要学好数理化”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学好数理化,也许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太一样,但知识却是相通的,且学科之间也有相通之处,所以,做好科研,放眼国际,数理化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要敢于突破,更要有团队精神

跟唐淳老师聊了许久,学到了不少新思想,新观念。唐老师在科研道路上是一名佼佼者,他也希望我们能有更好的发展,为自己争气,更为祖国争光。他说,受定式思维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做科研时往往都无法突破思想的束缚,这样的状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改善。他告诉我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做一匹孤独的狼,而要融入一个群体,我们既要出色地表现自己,也要虚心地和团队合作。在科研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地与大家交流讨论,不断地与大家协同完成任务。单单的一个人,不管你多有本事,都可能被一些你无法预测的困难所打败,这时候你就需要大家来支持你,帮助你。所以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要学会融入团队,更要有团队精神。

在严谨中做科研,在‘不严谨’中求发现

“科研中既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也要能在‘不严谨’中求发现”。唐老师的这个观点确实让很多科研人员耳目一新。 当然,科研中严谨的逻辑思维是作为一个研究者必备的品质。没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就无法得到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很难得出理想的科研成果。但“在‘不严谨’中求发现”如何理解呢?唐老师以自己身边的例子解释了这个诉述。他说,自己有个学生之前在做有关蛋白的实验中很仔细的完成了每一个步骤,但最后却没得出预期的结果,反而发现新鲜蛋白放几天后就可以被氧化,氧化又导致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发现这个蛋白的氧化是艾滋病病毒成熟的关键步骤之一。一个小小的实验意外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现,这就是“在‘不严谨’中求发现”。这句话并不是让我们以不严谨的态度对待科研,而是告诉我们,在很多实验中可能会有一些我们并不知道的因素干扰了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既要尊重现实中的实验结果,也要善于认真分析、仔细观察,发现结果背后的一些问题和因素,这样我们才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对于科研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唐淳老师认为科研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能给予我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回报,但科研也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科研之余要以其他的方式去调节一下生活。午后喝喝咖啡,和大家一起打打羽毛球,散散步,聊聊天,既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也是科研中的一个小放松,它并不与科研冲突,而是对科研的一种帮助。“要work hard,play hard,有时候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他说,“往往好的想法都是在轻松的聊天过程中产生的,我始终都记得自己导师说过的话‘life is short, but life is good’,所以不要单纯的只搞科研,要学会科研中的小憩”。

一边喝咖啡,一边接受我的采访,我感觉到唐淳老师周末的午后时光过得十分惬意。他用轻快的语言,还有灿烂的笑容告诉我他是有多么的热爱科研,我也能感受到他话语中对我们学生的殷切期望。然而,对于目前国内一些学生的科研态度现状,他也还是有些担忧。他说他能感受到现在学生做科研时往往容易出现“眼低”或者不自信的现象。科研的道路很漫长,这个虽不能够一蹴而就,但也不是难于登天。所以,他希望我们在做科研的时候既不要太心急,也不要小看自己的能力,要有自信心,要知道每一次错误都是提升自我的一个阶梯,只要我们吸取经验教训,踏实对待科研,坚持下去,就会出成绩。

采访后记:加入中科院物数所进行科学研究的这些年中,唐老师一直都很注重自身以及学生在科研中的收获和发展,为此,他发起了一个“Poster Day”的学术交流活动,以物数所波谱专业博士研究生为主体,通过各自展示自己在所内学习研究的成果,让大家互相了解研究内容,同时也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有更多的信心,能够更加热情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唐老师告诉我们,由于是第一次开展这种活动,准备时间比较短,所以目前还只在研究中心学科内进行,他希望下次再举办这个“Poster Day”活动时,整个物数所甚至武汉分院都能加入进来,给大家更多,更宽广的交流学习机会。同时他还强调,物数所是一个交叉学科内容比较丰富的研究所,它囊括了数理化生、医学、电子通信等广泛的理工学科,也要通过这个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特色。“我们不仅仅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明白我们在做些什么,也要让其他人都知道我们能够做什么,把自己推销出去”,由此可见,唐淳老师除了专心科研以外,在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以及学科专业的未来发展也做了很多的思考和规划。

人物简介:

唐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化学博士。2003至2007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至2009年任美国密苏里大学终生制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动态结构和分子生物物理,长期从事生物大分子核磁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发表论文28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0篇,包括3篇Nature文章,通讯作者论文3篇,他引累计1000余次,多次受邀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唐淳研究员目前受国际组织人类前沿科学计划资助,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2013年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

责任编辑:小洪山记者团汪漫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