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 中國進入地震活躍期

  • 大公报 (大公报)
  • 创建于 2009-01-12
  • 3599
2008-7-6

圖:穿過映秀鎮的二一三國道在汶川地震中被震裂

汶川大地震已過去月餘,災區正忙於重建家園,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認為,從大量的事實和證據的分析中可見,中國正處於或者已進入地震活躍期,加強地震檢測預報,避免地震造成的悲劇重演也是當務之急。

受三大板塊擠壓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指出,中國處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遭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這種構造使中國成為地震多發的國家,也決定了中國將處於地震活躍期。「用業界的話來講,就是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從板塊構造上看,中國處在歐亞板塊的東南隅,東南部印度板塊向北推擠,東部地區(台灣以東地區)受菲律賓海板塊影響向北西方向俯衝,而中國正處在幾大板塊的交接部位,這種大陸型板塊內部地震相對頻發且災害嚴重。」

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主任梅世榮教授指出,二○○○年以來,中國大陸周圍的印度尼西亞發生過多次七、八級大地震,俄羅斯、巴基斯坦、台灣、日本均發生了大地震,這些地震包圍著中國大陸發生。「在三大板塊供給能量之下,大陸的哪個地方遲早還會發生七級以上大地震。」梅世榮教授說。

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力學所研究員鄧乃恭指出:「從地震活動空間的叢集性和時間的周期性來看,我們已經有充分的資料作為背景進行分析,判斷中國現在處於地震高發期。」地震帶縱穿南北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主任陰朝民表示,中國大陸目前正處於第五個活躍期,第五個活躍期是從一九八八年開始算起的,什麼時候結束目前還不敢確定。中國大陸一般每隔十四至十八年左右為一個活躍期。

中國不僅處在地震活躍的世界兩大地震帶的的夾擊之中,在中國大陸,還存在一條縱穿南北、地震密集的地震帶,在地塊移動、衝撞過程中,隨時會積蓄大量的能量,從而引發大地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七指出,著名的南北地震帶從南到北縱穿中國大陸、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省,這是一條地震密集帶,歷史上高強度的大地震在這一地震帶頻發,七級以上的地震非常多。「一九二一年發生在寧夏海原的八點六級大地震就發生在這一地震帶上,地震直接和間接導致的死亡人數達二十四萬之巨。這一地帶之所以頻發大地震是因為它處於兩大構造域之間,即處於太平洋構造域與青藏構造域之間。」王二七說。

青藏高原躁動期

中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地質構造單元,上升至目前的高度只是近二百萬年的事,至今,青藏高原仍處於躁動的青春期──每年仍以五到六毫米的速度繼續上升,這是由印度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碰撞並俯衝於印度板塊之下的結果,同時,還可能受北方剛性的塔里木地塊向南楔入青藏地塊的動力作用有關。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地質學家侯泉林教授指出,二○○一年崑崙山發生的八點一級地震和今年的汶川八級地震,都是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俯衝擠壓的結果。他說:「兩個板塊的擠壓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的一系列逆衝構造帶和走滑構造帶。當應力積累到一定程度,能量就會在這些構造帶釋放,這就是崑崙山和汶川兩大地震發生的原因。」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中國地震台網中心主任陰朝民、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主任梅世榮等專家均指出,中國大陸處於地震活躍期,應加強地震預報,以免汶川大地震的悲劇重演。梅世榮說:「我們要努力汲取一九七五年成功預報遼寧海城七點三級地震的經驗、唐山大地震的教訓,總結後來幾次預報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把它們合理應用;再加上這幾十年來我們的地震觀測系統也在發展,大家應努力爭取,準確預報大的地震災害。」

 

 

责任编辑:大公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