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组织“中医脉诊概述”研讨会

  • 余丽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9-11-25
  • 857
方老师在报告中
老师们对报告内容很感兴趣
回答老师们的提问
【新闻网讯 记者余丽 摄影崔丽峰】11月24日中午,研究生院第23场lunch meeting学术讨论会在玉泉路园区如期举行。本次会议由人文学院副院长胡新和教授主持,主讲人是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方晓阳教授。
 
方晓阳教授介绍了有关中医脉诊方面的知识,其中详细的介绍了在知识分子中经常出现的脉象。在近一个小时的会议里,方晓阳教授就脉诊的形成、历史、分类以及方法等各个方面做了一场精彩而又充实的报告。
 
众所周知,在中医理论中诊断病情讲究望、闻、问、切。而其中的“切”便是指的脉诊。脉诊,又称“切脉”或“候脉”、“按脉”、“持脉”,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脉搏,探查脉象,以了解病情变化的一种诊病方法。其主要是由于心脏的舒缩和动脉管壁的扩张性和弹性形成的。方晓阳教授认为脉象的强弱、长短、粗细等等可以指示身体多个部位器官生理机能的健康状态。
 
据方晓阳教授介绍:在中医医学中,多以扁鹊为脉诊的创始人。扁鹊有着自己独特的以三阴、三阳为基础的扁鹊脉法。除扁鹊脉法外,还有黄帝内经脉诊法和医圣张仲景的“三部诊法”。黄帝内经脉诊法可分为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 各具特色。
 
介绍完脉诊的历史后,方晓阳教授以独取寸口诊法为例详细的介绍了脉诊的方法,包括切脉的部位、部位的名称、各部位所代表的信息、切脉的指法以及注意事项、脉象的各个要素等内容。除此之外,方晓阳教授还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了脉象和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和人体中的二十八种脉象。然后就濡脉、代脉等几种脉象为各位老师做了详细的解说,并且向老师们介绍了在脉诊与健康方面如何去关注自己的健康。
 
报告结束后,各位老师对方晓阳教授报告中的内容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方晓阳教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了细致的回答并同大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热心地为多位老师的健康状况提供建议。
 

教务处处长向军辉教授以及20多位其它院系的老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责任编辑:余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