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荟萃科技考古学堂——“科技考古学前沿系列讲座”简记

  • 王翠斌 ( 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创建于 2007-07-11
  • 3577
 
夏季学期的高温酷暑,挡不住学子们求知的热情。7月初的“科技考古学前沿系列讲座”,分别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夏正楷教授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科技考古实验研究中心袁靖主任的精彩生动报告。
 
7月4日晚七点,患有咽炎,声音有些嘶哑的夏正楷教授,依然富有激情地为我们作了题为“基于人类生态学的环境考古”的报告。首先,夏先生简要介绍了杭州环境考古会议报道的新进展,然后,便切入到人类生态学的主题。他以廛河小流域考古遗址(一个由黄土古土壤、湖沼湿地以及人类共同组成的小流域史前人类生态系统)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小流域人类生态系统研究的具体内容,认为其为典型的聚落环境考古。他以具体实例阐述人类生态系统的概念,自然而然地上升至理论高度,着重指出环境考古作为研究古代人地关系的科学,建立不同级别的史前人类生态系统,可为深入揭示史前人地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其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大,可覆盖整个地球;小,则仅限于聚落或遗址的周边地区。夏教授的报告幽默风趣、具体生动,使同学们初步认识到环境变化对人类文明的重大影响,大致了解了环境考古在当代人地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报告结束后,夏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提问,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7月6日晚七点,袁靖主任作了题为“动物考古学揭密古代人类和动物的相互关系”的精彩报告。袁主任亲切的微笑、幽默的谈吐、豪爽的赠书活动一开始就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袁主任开始了报告。首先,他简要介绍了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简史,接着,围绕“工欲毕其事,必先利其器;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民以食为天,食以肉为上;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五句名言,亦即五个章节展开了详细的讲解。其中,袁主任以家猪和家马为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鉴定家养动物的方法”,即测量、形态观察、年龄结构统计、数量统计、考古学现象分析和新物种的突然出现等。最后,他将中国家畜起源总结为两种情况:一是居民在与一些野生动物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逐步控制他们,驯化它们,使之变为家畜,例如家猪;二是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从其它地区直接引进家畜,例如家马。袁主任的诙谐幽默贯穿于整个报告中,他甚至戏称自己为“动物人”,并希望大家不要错过“植物人”赵志军教授的讲座。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袁主任以其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征服了在座同学,取得了讲座的圆满成功。
 
听了前面几个学者的报告后,大家深深感到科技考古学的发展势在必行,不可阻挡。正如袁主任所说:“能否把更多的自然科学手段应用到考古学中来,是衡量一个国家考古研究水平的高低”,可见科技考古学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未来一定会更加完善的。后两周同样的时间地点还有同样精彩的讲座,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参加!相信聆听名家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一定会给你带来全新的感受!
 
专家介绍:
     夏正楷   现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常务理事、第四纪教育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理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地理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业部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地貌学》、《第四纪环境学》和《环境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
      袁靖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动物考古学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rchaeozoology)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王翠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