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联合编辑的“抗生素耐药机制”英文电子版出版

  • 韩梅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创建于 2015-02-27
  • 397

抗生素耐药性正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超级细菌”已对现代医学构成严峻考验,人类也逐步进入“后抗生素时代”。所有国家各年龄层的人,都可能受到抗生素抗药性的侵害,这对公共卫生是重大威胁有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

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来自四个国家的六位教授联合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发起并推动了“抗生素耐药机制”英文电子书专辑的出版。此电子书从不同视角对抗菌药物现状、病原微生物耐药机制、新型抗生素研发策略以及如何扩大现有抗生素使用寿命等专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通过对全球抗生素耐药的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加深对当前耐药性现状严重性的认识;展望未来解决耐药性问题的前景,探讨建立国际间合作机制。2015年2月5日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电子书概述,题为“Mechanisms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立新研究员为该文的通讯作者。美国田纳西大学的林军教授是第一作者。其他作者有日本的Nishino教授、美国的Roberts和Tolmasky教授,还有丹麦的Aminov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李少杰研究员等都贡献了重要章节。

这本书32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细菌外排作用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途径,寻找有应用前景的外排泵抑制剂对于细菌性感染的治疗而言有着深远的意义。外排泵抑制剂可以提高外排泵导致的耐药性病原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恢复抗生素的抗菌活性,还有利于减少由外排作用促进的耐药突变株的产生。但是鉴于多药外排系统调控的复杂性,外排泵抑制剂用于临床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应用前景还是很值得期待。

β-内酰胺类是临床应用广泛、抗感染效果强大的一类抗生素,但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此类药物的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最主要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而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有的抗菌作用。

对细菌生理学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是创新药物发现的重要方向。其中小分子介导的微生物群体感应调节受到广泛关注,发现了众多非天然的激动剂和拮抗剂,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间信息交流提供了有力工具。此专辑还对不同病原菌如结核杆菌、真菌等特殊耐药机制及其相应的协同药物组合的筛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耐药基因能在不同菌种之间发生转移,环境中的耐药菌使得土壤、大气及水体等成为庞大的耐药基因库,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环境污染及其胁迫下普遍发生的微生物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新环境问题。所以应该谨慎使用抗生素。另外发展新抗生素的同时,深入研究抗性发展的分子基础,通过靶向药物等手段克服抗生素抗性,使现有的新型抗生素能更有效和更可持久使用。

文章链接:http://journal.frontiersin.org/Journal/10.3389/fmicb.2015.00034/full

责任编辑:韩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