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HIV/AID研究——记研究生院第六十场午间讨论会

  • 冯晓琴 (生命科学学院)
  • 创建于 2011-04-02
  • 945
生命学院刘利新副教授作报告
3月29日中午十二点,由教务处主办的午间讨论会在玉泉路园区如期举行。来自生命学院的刘利新副教授为大家做了《抗HIV/AID研究》的报告。会议由生命学院执行院长丁文军教授主持,近30位老师参加了讨论会。
 
刘利新副教授介绍了HIV病毒的生活周期,抗HIV病毒机制的研究以及抗HIV的新药化合物的开发等。HIV病毒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以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该病毒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HIV病毒复制步骤为:(1)附着/进入(2)反转录及DNA合成(3)转移至胞核(4)整合(5)病毒转录(6)合成病毒蛋白(7)病毒组装(8)病毒释放(9)成熟。针对HIV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不同机制,可以地寻找一些治疗靶点,从而有效地抑制HIV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随后刘利新副教授介绍了HIV病毒和MLV病毒入侵细胞的不同之处,两者入核的方式不同, MLV只感染分裂的细胞,它不脱壳,是通过细胞扩大的核膜孔进入细胞。然而,HIV病毒是脱壳之后进入细胞的,所以可以感染非分裂的细胞。现在的抗HIV多肽主要集中在对融合抑制剂的研究上。目前T20等新药主要是用于肌肉注射,虽然有效,但是需要量太大,仍需寻找更合理的方式。新药主要是抑制病毒粒子的脱壳,若是所有的脱壳被抑制了,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抑制HIV病毒入侵细胞。
 
目前,已经建立的平台就是利用包装假病毒进而感染细胞,一轮的病毒感染有效而且安全。经过实验研究发现一些天然化合物对HIV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天然化合物SM-10对于病毒入核的抑制效果明显,具有抗病毒特异性。随后,对于SM-10进行优化,产生了STPL-5化合物。
 
近年来,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死亡率并不很高,主要还是因为抗HIV药物的大量使用,也有可能是病毒本身发生突变,导致致病毒力下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关于现在抗HIV的疫苗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泰国和美国产生的疫苗有大约30%保护力,中国在疫苗研发方面也已经进入了二级工程阶段,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HIV疫苗研究会有一个全新的突破。
 
报告结束后,在座的老师们不仅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了深刻的问题,而且就抗艾滋病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责任编辑:冯晓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