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冯振洲】2008年5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72次讲座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本次论坛聚焦汶川地震,这次报告主题是《5.12汶川大地震与次生灾害》,由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四川水利抗震救灾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崔鹏主讲。
在这次报告中,崔鹏介绍了主要的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主要有这样几种:
第一就是崩塌滑坡,大量的滑坡破坏了道路,阻断了交通。破坏道路、阻断交通就阻碍了救援队伍和工程机械进入灾区,加大救援难度,延缓了救援的进度。这次震后尽管降雨非常少,但是也发生了泥石流。最为严重的就是这一次堰塞湖,堰塞湖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注水而形成的湖泊,如果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溃决以后就会造成下游大量沿江地区洪水灾害,波及范围就会更广。影响特别大的就是造成一些病险水库,四川省和重庆统计已经有520座水库出现裂缝呈现出危机状态,其中大型水库2座,种型水库28座,小型水库321座。
第二是水污染的问题,由于地震造成工业设施的破坏,有一些有毒物质泄漏,由于供水设施的破坏,也会使得水源造成不同程度或者是不同污染源的污染,这样导致菌类侵袭应用水里面,导致病菌或者是疫情的出现,这样的例子在国际上都是非常多的。一般大的灾害以后有可能出现水源性传染病
第三就是建筑物倒塌,核心损失,农田破坏等。有一些是地震直接造成结构性的破坏,造成建筑物的倒塌。核心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凡是核心好的地方房子基本上都没有倒,核心冲毁的地方房屋都倒了。地震以后有150万亩水田不得不改为旱地
所以次生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在很大的范围里面加剧了地震灾害的损失,同时也造成大量水利、水电设施的破坏。影响了救援速度。
在讲座中,崔鹏还介绍说地震次生灾害可能是长期存在的,因为这次地震引起了许多山体结构发生裂缝,应力发生变化,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区域,山体在以后碰到暴雨等都有可能形成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而这个过程可能持续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