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为提高职工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团队凝聚力,更好的展示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采,在工会、团委、人教处的支持下,由团委和研究生会组织策划,在篮球场举办了第一届趣味运动会。
 
此次运动会参加人员包括全体职工和研究生,共分成8支队伍:机关团支部代表队、卫星遥感中心代表队、空间数据中心代表队、数字地球实验室代表队、航空遥感中心代表队、研究生一队、研究生二队、研究生三队。
 
经过认真组织,精心策划,运动会设置了运动强度小,富于乐趣的健身项目,包括定点投篮,托球接力赛跑,花式接力,10人11足等。其中花式接力中包括了踢毽子,呼啦圈,跳绳、运球上篮等小项目,趣味性极强,受到参赛队员的一致好评。
 
运动会上,参赛队员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积极参与”的体育精神,充分展示了良好的运动水平和体育道德,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特别是在最后的10人11足项目中,各参赛队积极组织训练,数着一二一的口号,一起迈着脚步,场面令人振奋。尽管夏日的太阳稍显炎热,但运动员们的激情让大家忘记了这一切,赛场有的只是积极和拼搏,这将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
 
本次运动会的一等奖由机关团支部代表队取得,二等奖由空间数据中心取得,三等奖则由研究生一队和研究生三队取得,卫星遥感中心、研究生二队,数字地球实验室获得优胜奖,对地观测中心首届趣味运动会圆满结束。
 
此次运动会激励中心职工和研究生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中心的团队凝聚力,为今后更好地科研工作和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7月4日至16日,来自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大学生、研究生社会实践团60余人先后到大连化物所参观交流。

四所高校的社会实践团分别参观了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和生物技术部等相关实验室,并就他们关心的科研问题与大连化物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进行了交流。大连化物所13名导师应邀为武汉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生做了招生宣讲和学术报告。

高校社会实践团来访是大连化物所招生宣传“请进来”工作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大连化物所今年夏令营宣传系列活动的一部分。目前,已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联系大连化物所,希望与大连化物所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并希望能够将大连化物所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此次活动也为7月底开始的“2011年DICP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拉开了序幕。

 

            孙立贤研究员                         李海洋研究员

 

            陈剑研究员                         许国旺研究员

 

            薛松研究员                         关亚风研究员

 

            吴仁安研究员                        傅强研究员

 

             王峰研究员                        宋玉江研究员

 

            葛庆杰副研究员                     李博博士(506组)

 

             谢海波副研究员                       参观103组

 

             参观105组                         参观02T2组

   

             参观502组                         参观503组

 

             参观504组                         参观1501组

为增进同学们对物联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7月14日下午,中科院软件所孙利民老师给同学们作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车载网络专题讲座,这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夏季学期《物联网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
 
 孙老师围绕“车载网络的概念”、“车载网络的主要应用”、“国际标准”“关键技术”和“研究方向”五个方面对车载网络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精辟分析。通过以停车难、道路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的真实背景入手,孙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车载网络所显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介绍了车载网络在智能驾驶、ETC计费、导航、车辆调度及交通疏导等方面的应用。他用翔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对车载网络的国标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在谈到车载网络的研究方向时,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为有兴趣致力该方向的同学们指引了研究方法与方向,并强调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车载网络。他幽默的风格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院于6月13日至6月17日在玉泉路园区教学楼604开设了夏季学期《计算地震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由德国国家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高级研究员汪荣江博士讲授,有62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选修了本门课程。
 
本课程为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高级强化课,在系统介绍计算地震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讲述由汪教授本人提出并开发的三类FORTRAN软件包(EDGRN/EDCMP、PSGRN/PSCMP和QSEIS)。其中,EDGRN/EDCMP用于计算分层弹性半无限空间模型的同震形变(与地震发生同步的地壳岩石形变);在PSGRN/PSCMP中,对半空间分层的粘弹模型首次正确考虑自引力的影响,用于计算准静态形变(震后地壳岩石变形);QSEIS则可以用来合成理论地震图,计算动态形变(同震之前发生的形变)。这三个程序包计算稳定、模拟精度高且简单易行,目前在国际上受到地震学家的重视并且得到广泛应用。
 
汪荣江教授系统介绍了弹性动力学的基本定理以及计算地震学中相关理论,包括地震断层位错理论、地震矩张量以及基于基函数展开法求解半无限空间和平行层状介质中的GREEN函数的理论。在讲授这三类软件包时,汪荣江教授首先详尽地阐述每个软件包相应的理论基础,然后对程序的输入文件的原代码逐行解释,让同学们了解每个参数的物理意义进而熟悉每个软件包的功能。
 
汪荣江教授讲课认真仔细,授课答疑一丝不苟。该课程吸引了很多高年级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前来旁听,很多学生为了一个前排的位置,常常需要六点就到教室里占座。上课时,整个教室的过道里也人满为患。汪荣江教授敬业的授课精神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汪荣江研究员是德国国家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eoFor schungs Zentrum)高级研究员。从事地震学研究三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球潮汐理论;计算地震学理论;基于孔隙、弹性、粘弹性的位错理论;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D-InSAR)监测同震和震后地壳形变来反演地震的位错机制和震区介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理论、地震早起预警和速报等领域。

来自挪威科技大学的蒋宇明教授在今年夏季学期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学子讲授“Internet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方法和分析”课程。
 
 蒋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网络分析以及网络管理。这门课主要从体系结构、算法和分析等方面介绍互联网服务质量的理论概念和实践方法:体系结构包括IntServ (Integrated Services), DiffServ (Differentiated Services)和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等;算法涉及包调度原理、流聚合、流整形、缓冲区管理和接入控制,以及stateless core (SCORE) 方法和flow-aware networking等新概念;分析方面侧重于最近发展的网络服务的排队论分析(网络演算)。为了开拓同学们的视野,课程中对当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做了充分的介绍。
 
蒋教授曾多次在科院开设此门课程。他为人亲切,态度严谨,而且在专业领域显示出非凡的学识。他为这门课程准备了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授课过程中,他时常询问学生的接受情况并根据反馈主动地进行调整,力求讲解得清晰易懂。蒋教授还讲述了他在挪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增进了同学们对北欧国家风土人情和出国留学的了解。这门课程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