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机所第三届(2011年)大学生暑期夏令营于7月11日至13日举行,来自全国23个省市61所高校的182名同学参加了此次夏令营。
 
7月12日上午,夏令营开营仪式在中科院上海教育基地报告厅举行。所党委书记郏静芳主持开营仪式,并致欢迎辞,向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马大为副所长向同学们介绍了上海有机所辉煌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蓝图,以及所内组织结构和各实验室的组成情况,充分展示了上海有机所作为全国一流的有机化学研究基地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让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对上海有机所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他还向全体营员介绍了有机所在科研实力和人文环境等方面优势:有机所拥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有机化学和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设施;拥有一大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从事有机化学和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的导师队伍;几十年形成的“勤奋努力、踏实认真、锐意进取”的优良学风;便利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环境和“优厚”的学生生活待遇,这些都为同学们以后能够专心治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还规划了有机所学生未来的发展前途,并对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研究生招生政策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增添了同学们报考上海有机所的决心。
 
开营仪式最后,郏静芳做了总结发言,希望同学们利用这次夏令营机会充分了解有机所,感受有机所科学家们的拼搏精神,寄语同学们努力读书,争做优秀的栋梁之才,并以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改编的《有机所欢迎您》中的歌词“有机所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五湖四海海纳英才,凝聚化学魅力。辉煌背后都是汗水,共创新天地。画意诗情带笑意,充满着朝气”鼓励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加入有机所,为有机所的蓬勃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并祝愿同学们在有机所夏令营期间有所收获。
 
开营仪式后,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麻生明研究员、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俞飚研究员、中科院天然产物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刚研究员、中科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胡金波研究员、高分子材料研究室副主任黄晓宇研究员、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康经武研究员以及沪港实验室侯雪龙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各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科研开展情况和导师队伍,使同学们对各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7月12日下午,十多位课题组长还向营员介绍了各自课题组科研开展的情况,并与营员现场互动。晚上在研究生部的组织下全体营员进行了浦江游览,伴着徐徐江风,看着两岸璀璨夜色,营员们充分领略了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作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绚丽风采和独特魅力。
 
7月13日上午,研究生部组织全体营员参观了各实验室,并走进导师办公室面对面交流。在参观交流活动中,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向各位导师提问题、谈想法,显示了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对上海有机所的向往。参观交流结束后,全体营员在新实验大楼前合影留念。
 
7月13日下午,全体营员与29位在学研究生代表进行了分组交流,经过面对面的接触,同学们由陌生到熟悉,大家大胆提问,研究生代表们也坦率回答,真诚交流。整个交流活动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随后举行了闭营仪式,马大为听取了同学们的反馈意见,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致欢送辞。多位同学还踊跃发言,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认可,认为有机所夏令营活动让自己体验到有机所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更加坚定了报考上海有机所的决心。
 
此次夏令营活动是有机所第三次举办,覆盖的高校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三年来连续举办的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既促进了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对有机所的了解,同时还为化学、药学、材料、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增加青年大学生对有机化学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兴趣;而且有机所夏令营不仅起到了科学传播的作用,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大学生积极投身到有机化学的科研工作中。

日前,兰州教育基地2011届夏季毕业生派遣工作已告一段落。
 
据悉,兰州各所今年毕业研究生187名,其中博士生101名,硕士生86名。截至目前,已有115名研究生签订就业协议并办理了派遣手续,另有52名为定向生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者,其余为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待签订就业协议后,再办理派遣。西宁两所今年夏季毕业研究生69名,其中,博士生33名,硕士生36名,目前已有64名毕业生落实单位并办理了派遣手续。
 
总体来看,今年兰州教育基地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兰州地区夏季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9.3%,西宁地区为92.7%。已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主要进入科研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夏季学期第五周,苏黎世大学Heinz Berke教授如约来到了化学学院,这已是他第七年从瑞士千里迢迢赶来为同学们讲授《有机金属催化原理》课程。
 
Berke教授是德国籍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金属有机催化领域专家。Berke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历程与国际上知名实验室在金属催化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将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电子分布、配体类型、催化机理、反应类型以及在工业方面的应用实例等知识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幽默的语言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精辟独到,生动新颖的课程。课后,同学们普遍反映此课程精简实用,尤其是老师结合自己课题组实验数据和国际上最新科研成果的讲授方式令同学们与本领域科研前沿有了更加亲密的接触。
 
在最后一天的课程里,Berke教授还将留出时间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并就大家关心的实验室中具体的过渡金属催化反应操作等方面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Heinz Berke教授简介:
    
Heinz Berke教授1974年于德国蒂宾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7年于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晋升为教授,1988年受聘于瑞士苏黎世大学,曾担任瑞士苏黎世大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金属有机领域的催化、光学与电学等研究,同时对古代蓝色和紫色颜料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并展开了系列研究。在《美国化学会会志》(J. Am. Chem. Soc)、《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等期刊上已发表高水平论文260多篇。
 
 
 
 

2011年6月22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工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研究员为科院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未来能源系统中的化学基础》的讲座。
 
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包信和研究员主要从事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发现次表层氧对金属银催化选择氧化的增强效应,揭示了次表层结构对表面催化的调变规律,制备出具有独特低温活性和选择性的纳米催化剂,解决了重整氢气中微量CO造成燃料电池电极中毒失活的难题。发现了纳米催化体系的协同限域效应,研制成碳管限域的纳米金属铁催化剂和纳米Rh-Mn催化剂,使催化合成气转化的效率成倍提高。包信和研究员发表论文322余篇,申报国际、国内专利51件。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中科院-BP“面向未来的清洁能源”项目中方首席科学家;任J. Natural Gas Chem.主编,《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催化学报》、《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以及Surf. Sci.、Appl. Catal. A等13个国际、国内杂志编委;第二十六、二十七届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包信和研究员首先从目前国际能源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向同学们讲起,分析了世界化石能源的供求关系以及全球能源构成的变化趋势,提出要优化能源结构,实现CO2减排。紧接着包信和研究员从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情况、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下、大范围酸雨污染严重、高能源强度低能源效率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源问题。为了应对能源带来的诸多问题,包信和研究员向同学们详细阐述了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途径,包括节能、化石能源优化利用、液态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和理想能源。最后,包信和研究员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了化学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712下午,由共青团西北工业大学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部共同举办的“西北工业大学与中科院海洋所社会实践基地”在海洋研究所举行揭牌仪式。双方单位高度重视,西北工业大学胥效文副校长和海洋所李铁刚副所长等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西北工业大学的部分学生代表和海洋所博士实践团的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李铁刚副所长和胥效文副校长共同为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两位领导分别介绍了海洋所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各自单位情况。接着,双方代表共同签订了“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并互赠纪念礼品留念。同时,双方单位领导对社会实践基地均提出了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最后,组织单位希望社会实践基地在双方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双方交流和合作的内容,共同促进双方在教学实习、科技推广、社会实践等方面实现双赢,同时不断获得丰硕成果。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回报社会的重要形式,是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大学生将爱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举,将知识技能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手段。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旨在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围绕科技创新、科技兴国战略,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能力,为同学们提供增长知识、科研实践的交流平台,也为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海洋所的了解,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海洋所学习,为祖国的海洋事业贡献力量。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对于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