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优生工作,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和家庭和谐,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计生办协同朝阳区生殖保健医院再次免费为已婚待孕的女职工和女研究生36人进行了孕前常见病原体抗体筛查。 

    此次筛查项目由过去的6项增加到现在的10项,并免费发放了叶酸。同时,请朝阳区生殖保健医院院长现场对筛查项目的相关知识做了专题讲解,并对大家提出的各种有关生育问题进行了讲解和指导。生殖保健医院的医生还根据每个人的检查结果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建议。对于个别重要项目有问题的女职工,均直接通知本人采取相应措施。

 

 

 

 

12月4日中午12点,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筹备的元旦晚会节目进行了第一次的彩排审查。虽然恰逢周六午后,但是为了给学院广大师生奉献一场精彩的演出,参演的同学们还是选择了坚持到底,继续努力。材料学院学生主管都利霞老师,学生会各成员和各班班长全程参与了节目的审核活动。

    参与演出的每个同学,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始终,负责审查节目的学生干部们也有条不紊地做好了记录、计时等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来自1207班的张文娣同学,以一首女声独唱《最初的梦想》拉开了彩排的序幕,歌声优美动听,感染力十足。她的歌声迎来了观看同学的阵阵掌声,大家在表达了自己的赞许后,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接下的几个节目同样精彩,1204班两位男同学深情款款的对唱《同桌的你》,独居中国风特色的戏曲《女驸马》、《红楼梦》,科院特色十足的三句半,笑料百出的小品《新三顾茅庐》、《爱情砖家》等等,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场下不时传来的自发伴奏声和爆笑声,充分地证明节目的精彩。每一个节目演完后,审查人员都会与演出人员进行耐心的交流,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节目更加出彩。

    随着节目彩排的进展,小小的404教室挤进了越来越多的人,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节目彩排完后,都利霞老师又和大家一起对晚会主持人进行了选拔。总共有十几位同学参与了竞选,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后,最终初步确定了吴巍、王有勍等四人为晚会主持人。

    针对晚会节目的各项细节等问题,都老师又与同学们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部署。大家一致表示,通过集体的努力,材料学院的元旦晚会一定会给每一位同学带去快乐与温暖,敬请同学们关注期待。

 

 

 

 

近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Benjamin S. Hsiao教授应邀访问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为长春应化所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献上了一场题为“Breakthrough Micro- and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for Water Purification”的学术报告。

    Hsiao教授指出,全球淡水储藏的总量有限、分布不均,并且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短缺成为了目前全世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Hsiao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电纺丝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了如何采用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并制成过滤性能优良的超过滤膜的过程。这种超过滤膜用于水的净化处理,成本低廉,灵活高效,节能环保,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Benjamin S. Hsiao毕业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麻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在杜邦公司进行了8年的科研工作。目前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主任。Hsiao教授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石油研究基金美国化学会咨询委员会会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南安普敦联合系基金会会员,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光源Ⅱ委员会会员,石溪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附属学院会员,北京大学化工系客座教授,同济大学顾问教授,东华大学长江学者,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客座教授等。Hsiao教授发表380多篇科研论文,著作2部,28项专利申请。Hsiao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纳米结构材料在保健、环境以及能源方面的应用。最近的研究主要是纳米纤维技术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1月28日晚,管理学院902支部在玉泉路玉泉校区综合楼408教室进行了“学党章、学马列”理论学习与研讨交流活动。本次理论学习活动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明确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员的责任。学习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章程》、《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此次会议结束后,有七位同学围绕这次会议的学习内容撰写了读书报告和读后感。
    
    会上,同学们首先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领会了党中央关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对于“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的巨大成就,同学们纷纷表示“非常欢欣鼓舞、振奋人心”。对于“十二五”时期我们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识到未来的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讨论过程中,大家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和完善“产学研”机制是促进鼓励创新的必由之路。目前,在创新机制的建立、创新氛围的培育、创新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还需要加强合作,各方应协调统一认识与实践,充分调动高校、院所等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落实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对于积极稳妥的进行体制改革,同学们也结合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当前,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经济上的区域和城乡分化、党和政府面临的腐化挑战,文化上价值观的迷失等等。同学们认为,国家的健康发展关键在我们党,每个党员都要从自身做起,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实现“三个代表”。
    
    而后,支部全体同学认真学习了党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于我们国家在未来五年中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同学们表示,党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高屋建瓴,不仅在宏观上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我们进行科研活动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不仅要领悟和宣传党提出的发展道路,我们还要把科学发展的精神融会到科研活动中。
    
    通过对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和“十二五”规划的学习讨论,我们坚定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明确了未来科研活动的方向。同学们踊跃发言,表达了大家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拥护党的政策的决心。最后,同学们再次学习了《党章》,并重点讨论了我们党员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同学们纷纷表示,我们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进份子,共同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把我们召集到一起,我们要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做好科研工作,争取多出成果、多做贡献。

 

 

 

 

  为配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2010年11月起,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发掘了河南淅川坑南旧石器地点。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主要水源地。其历史悠久,考古文化遗存丰富。这一遗址的深入开展将对探索中国旧石器晚期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统一部署,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组建了以宋国定教授为领队,李浪林教授为执行领队,蒋洪恩、吴妍为指导教师,及2009级博士研究生郑会平等四名同学组成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水北调工程考古队”。考古队全体工作人员在领队及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和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认真做好野外调查、发掘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队员们从11月起,克服工作任务大、生活条件差等重重困难,开展了拉网式踏查、钻探、发掘,野外采集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斧、手镐等石器和石核、石片等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100多件;开挖探方24个,最深处达3.5米以上,共计揭露面积600余平方米,出土石制品600多件,并清理不晚于东周的灰坑5个,唐宋时期砖瓦窑址1座。这些文化遗存,将对研究早期人类在淅川一带生产生活状况、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考古工地上,考古队员充分利用科技考古系的科技优势,在考古现场全部使用全站仪收集探方和文物的地理数据信息,提取了多重标本准备深入研究,重视文物现场保护,切实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师生们都表示这次考古发掘对于科研和学习有很大的收获和帮助。
 
  发掘期间,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胡耀武教授,中国科学院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主任王昌燧教授前往工地慰问,认真听取了考古队的工作汇报,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令考古队受益匪浅。
 
  此次野外实习是我校科技考古系师生第五次参加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文物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发掘工作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子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勤劳朴素、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深得邻近兄弟单位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