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1日下午,人文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党员参加了在中国科技馆新馆报告厅举行的、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面向广大公众的大型公益科普讲座活动——首都科学讲堂“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专场”,聆听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菲尔普斯(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巴里·艾肯格林关于当前经济危机和金融重建方面的精彩演讲。

    会议由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主持,中国科协办公厅副主任李志刚,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田小平,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以及其它委办局的相关领导出席了此次专场活动。
在活动专场开始前,主持人首先宣布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金融重建与经济振兴”主题展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支部成员和公众一起利用中间短暂休息时间参观了主题展。

    在两位经济学大师的报告环节中,埃德蒙•菲尔普斯和巴里•艾肯格林两位教授在短暂的十分钟演讲时间里给我们深刻的剖析了当然的经济危机形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积极的采取措施来进行应对。和在诺奖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不同的是,面对首都市民,两位大师演讲的内容和方式都要生动得多,这种亲切“座谈”形式、简单明晰的解说让我们都从中领略了诺奖大师走下荣誉奖台的另一面。
在随后和大师的交流环节中,党支部成员也积极参与,提前准备好了问题,虽然没有获得提问的机会,但是现场热烈的讨论气氛、踊跃的发言氛围无不显示了公众对此平民化论坛的欢迎。对于公众提出的各个问题,两位经济学大师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给了提问者一个满意的答案。

    整个活动历时两个小时,虽然短暂,但是支部成员一致表示受益匪浅,期望党支部能多多组织参加此类有意义的活动。

 11月9日晚7点, 在霍国庆教授的主持下, 来自澳大利亚州立大学的陈镇雄教授为科苑学子做了一场报告,题为“有意思的管理科学研究的评判标准及有效的研究策略的探讨”。

  陈镇雄教授现执教于澳大利亚州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是华人研究者中的佼佼者。陈教授首先从科研有趣性的界定开始,告诉大家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都应该是有趣的研究;然后陈教授结合外国专家戴维斯对科研有效性的十二条标准和大家展开互动,探讨普通科研人员心目中有效性的标准,大家踊跃发言,气氛热烈。最后陈教授介绍了他在这个方面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整场报告,陈教授旁征博引,展现了渊博的学识,儒雅的风范更让科苑学子折服。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围着陈教授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最后,主持人霍国庆教授对这场报告做了精彩的点评,赢得了阵阵掌声,大家纷纷表示热切期待下一场这样高水平讲座的到来。

 

 

为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减少毕业生求职困惑,增进海洋所校友交流,11月10日晚,五位往届毕业生的优秀代表回到海洋所参加求职经验交流会,与师生分享他们求职路上的酸甜苦辣。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秘书及相关成员、研究生部分管就业老师和毕业生参加了会议。 

08级毕业生李友训讲述了自己第一次面试的教训以及成功进入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经历。他建议毕业生求职要趁早,通过不同渠道增加对应聘单位和岗位的了解;学会换位思考,以应聘单位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找出差距。05级毕业生禚鹏基的发言强调信息流通重要性,可以在不同专业的交叉边缘找寻机会;找工作要综合考虑个人喜好和地域行业;简历应醒目、精简、明确。目前就职于青岛市北区人事局的王绍宗,主要为大家介绍了公务员备考策略以及应试技巧。毕业后留所的08级毕业生王家栋说,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要靠各方面收集就业信息。转行就职于毕马威公司的毕业生王焕然鼓励大家要坚持与坚定,只要自己感兴趣就要付出自己努力;关注企业文化,企业要求,突出自己简历符合度,强调自己能力适合性,凸显自己面试中的信心和自己抉择的坚定性。

交流会以茶话会的方式进行,各位毕业生代表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与探讨。现场气氛活跃并时常爆发出阵阵笑声。最后交流会在张利永副主任的总结下圆满结束。

海洋所采取多举措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服务,此次交流会便是其中之一。借助往届毕业生求职与就业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应届毕业生从中受到启示,少走弯路。

 11月4日上午,化学所礼堂里,新入所的研究生、博士后及工作人员齐聚一堂。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作为入所培训的特邀嘉宾,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从中科院走向成就”的精彩讲座。马石庄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丰富阅历,博得了大家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首先,马石庄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发展说起,分析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与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区别。他指出科研机构的“硬长软短”,科研机构比一般高等院校缺少了校园的气氛,但科研氛围与资源远优于高等院校。同学们应该“扬长补短”,注重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培养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此外,他对路甬祥院长题写的研究生院院训“博学笃志 格物明德”进行了透彻的解读,使同学们对院训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说:研究生是知识创新的生力军,不但寄托着我院的未来,更支撑着我院的现在,所以大家要有平和的心态,踏踏实实地规划自己,从中科院走向成就。成就是你的付出取得了结果,每个人都能成就自己。演讲中,他旁征博引,以“瓜—豆”谚语诠释耕耘与收获的关系,科研路上的失败乃兵家常事,应以平常心对待失败;他妙语连珠,以简单明了的公式:成就几率=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为同学们阐述踏上成就之路的必备条件;他激情洋溢,以下乡插队的亲生经历、高考故事告诉同学们要心存感激,要用辛勤的工作感谢每一位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用出色的事业回报社会;他幽默风趣,以通俗易懂的比喻来提醒同学们不仅要专注于自身的事业,还应触类旁通,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合理分配学习与休息时间,以确保“生命之树常绿”。
 
 针对同学最为关心也最为焦虑的职业规划问题,马石庄指出,要注意区分职业与事业,要制定相对稳定的计划,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治疗对未来焦虑的良药,就在你今天的所为”,切忌“晚上想了千条路,醒来依然卖豆腐”;要“心平气和,乐业成就”。

 马石庄平易近人、活泼风趣的演讲风格,对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独特理解,深深感染了在场研究生同学,激发了学生们的强烈共鸣,现场不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讲座结束了,留给大家的更多的是思考,思考如何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思考如何兢兢业业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在化学所尽情地挥洒青春、施展才华,从中科院走向成就!

 

 离开MBA拓展已经有一些日子了,现在回忆起当时的点点滴滴,尤如发生在昨日一样清晰。受王亚娟老师之托,代表09春季班学员写篇感想。只是回京后繁忙的工作让我腾不出时间,今天生病在家,反而空闲了下来,把自己的一些感想整理出来,算是朝花夕拾。

 我所在的团队名字叫飓风十队,由来自在职和全职班的13名同学组成。大家所处的行业不同,专业不同,性格和特点也很不一样。我们经过一天半的相处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最后的同甘共苦,经历了许多心理的考验和挑战。

 就拿空中单杠的项目说起。看上去很简单,攀上八米高的铁柱子,迈上圆台,直起身,然后两手抓住一臂远的单杠,动作就算是基本完成了。看上去不难,但是轮到自己亲身体验时,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尤其是要把脚蹬在圆盘上,那最后的两步,绝对是对人心理的巨大考验。失重,恐高,让你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扶住圆盘一动不敢动,更甭提抬腿做动作了。我经过了足有十分钟的思想斗争,在教练的指导和队友的鼓励下,终于抬起了脚,迈出了最关键的两步,战胜了自己的恐惧,成功地完成了规定动作。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一身冷汗。我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也遇到过许多情境,因为害怕失败,因为不够自信,而不敢去尝试。其实,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尝试一把,可能没你想象的那样难。道理讲起来似乎人人都明白,但落实到行动中却需要勇气。而勇气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另一方面来自于别人的鼓励。空中单杠这个拓展项目让我认识到人人都是需要鼓励的,人的潜力有时是需要别人去唤醒的。你愿意作一个唤醒别人的人吗?

 如果说空中单杠主要靠个人的努力,那么鼓面掂球这个项目则是飓风十队最出色的一次集体配合的胜利。一只大鼓用绸带绑住,十二个人每人手中拿着一条和鼓身紧紧相连的绸带,通过控制绸带的力度使鼓上下移动,用鼓面去击一只篮球,掂球最多的一队获胜。开始练习时我们失败了多次,人人累得满脸冒汗还是不得要领,最多不过十几次球就掉了。离正式比赛的时间不多了,焦急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别着急,抓紧时间再多练几回”,队长如是说。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和反复的练习,大家终于找到了一些用力的技巧和掂球的感觉,创下了练习期间的最好纪录90个。有了这个成绩大家心里有信心了。当比赛正式开始时,大家发挥出色,掂球158个,名列小组第三!待第二轮比赛时,大家配合地更默契了,只见篮球在鼓面上听话地跳动。我作为数球的队员,当数到300的时候,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报数的声音都颤抖了。最后我们掂出了369个的好成绩,名列第二。这时,大家不由自主的拥抱在了一起,我知道,此时的飓风十队已经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彼此的陌生感已经荡然无存,这时我好像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也曾参加过几次拓展,大概知道每个项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但是通过这次拓展,让我再一次体会到行动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在困难面前你选择怎样的态度?在挑战面前你采取怎样的行动?在行动时你能付出几分力量?也许我们人人都能说出许多条大道理,也知道该如何做才是最好的,但是也许会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不愿配合,没有行动。勇于实践,勇于挑战这是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知易行难,让我们行动起来,勇于担当,敢于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