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想学院实训班(二期)的课程设计,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模块的培训于2009年10月28日在延安开始了。
开办实训班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知识产权发挥着载体的作用,是技术转移的主要内容,同时,知识产权也通过技术转移达到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目的,因此,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工作是技术转移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课程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柳卸林教授介绍了“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标准制订与创新”,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刘海波研究员讲解了“开放创新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经营和管理”;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哈成勇博士和大连化物所科技处杜伟博士分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和大化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情况。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务,该模块给学员们带来的是一次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培训。
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标准制订与创新(课程一)
该课程由柳卸林教授主讲。根据国家中长期规划和社会发展要求,创新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地位。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的一种形式,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等。标准虽然不是直接的知识产权问题,但和专利的关系密切,而且标准由于能够衍生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标准可分为非产品类标准、产品类标准、事实标准、强制标准和开放标准等,根据其开放和控制程度,不同标准的许可费用大相径庭。这些标准通常以专利为基础,有些由政府和行业协会来制定,有些则由其它类型的组织和机构制定,往往具有很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现有技术标准的知识产权政策由于合理无歧视原则(Reasonable And Non-Discriminatory ,RAND)许可规则的内涵和边界模糊,加上技术标准制定者担心“共谋”的嫌疑,技术标准中的专利许可政策始终没有寻找出有效的办法,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诉讼。
课程中讲解了标准制定的原则,标准的作用和标准与创新的关系。产品要素标准一旦建立,会产生外部性,而外部性越大,就越推动创新;标准还可以有助于开拓市场,增强影响潜在创新者的“市场拉动”因素;政府可以通过标准与公共技术采购相结合促进创新。但是标准有时也会阻碍创新,由于某个标准不一定最优,可能产生锁定效应,从而阻碍创新;标准化技术要求用户花费大量精力适应新技术,也会阻碍了新技术的形成,尤其当围绕标准生产的设备拥有大规模市场及高昂的沉没成本时,标准更成了创新的阻力。
柳卸林教授最后讨论了标准该如何形成的问题。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在标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参与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此过程中,企业的力量正在加强,大公司效仿国际公司组建标准联盟,积极参与国内标准乃至全球标准的制定,在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利用标准保护自身利益和争取利益最大化,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开放创新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经营和管理(课程二)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刘海波研究员主讲该课程。该课程首先介绍了在当今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制度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属权利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9年5月初至7月末,美、英、日、韩四国的创新政策出现新的重要变化,政府出面组织的官民合作新型技术投资基金陆续浮出水面,这些“技术主权基金”旨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和运营领先技术,在未来整合产业链条,形成技术垄断。这些政府基金宣布时间之集中、资金潜力之庞大、宗旨目的之相近、各方合作之密切,预示着这些国家的创新政策和创新活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创新快速化的今天,美英日韩的创新关键举措会很快影响到中国,我们需要引起重视,密切关注,学习和借鉴其中的做法和经验。
这些新举措的出台,其中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在于现在的创新正由以往的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变。开放创新的不同在于充分利用外界的创新,员工、供应商、全球知识工作者、竞争对手都可以纳入其中,通过积极寻找外部的合资、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与利润。封闭式创新则由于不能快速适应外界变化,导致竞争力下降,企业价值受损。Linux、Wikipedia等开放式创新为这种新的创新模式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以往的知识产权管理大多是基于封闭式创新的,在开放式创新日益成为潮流的现在,如何在开放创新环境下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是该课程提出的主要问题。对于知识产权经营,企业层面是核心,行业层面是关键,地方层面是基础,国家层面是指导。针对我国企业层面知识产权经营欠缺的现状,刘海波研究员从企业组织架构、工作内容、独立预算、检索工具、项目策划、全程介入、评价体系、产学联合、许可交易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的具体情况,着重介绍了以财富为目标生产知识的三位一体体系,即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研究开发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三位一体。
刘海波研究员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知识产权经营策略:权为用而确,用为利而谋。在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背后,确包含着知识产权运营中确权、维权和用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研发成功了,并不能保证获得超额收益,必须申请法律权利来保护技术研发的收益权。
知识产权经营是资本与权利的双向互动过程,是权利追求资本的过程,也是资本追求权利的过程。在资本追逐超额利润的时候,在基于行政管制和经济特性的垄断之外,发展出了基于知识产权的垄断,但是知识产权的经济特征对运营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特征包括:收益外部性强、权利流动性差、研发沉没成本高、生产边际成本低、独立显示度小、可开发潜力大等等。
随后,刘海波研究员比较了日本和中国在专利技术评价上的异同,提出不仅要关注评价目的,还要关注评价者和评价流程。最后,刘海波研究员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调研经验,提出了关于中科院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的七点思考和建议:①以品牌建设、维护和增值为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知识产权工作;②以提升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贡献力为指归,引导技术转移工作;③发扬我院敢于改革、敢于尝试的精神,探索新的、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之路;④在与企业合作中,“跟着走,做个积极支持者”;⑤在专利权申请和保有上,逐步调整为国内减持、海外增持;⑥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制度;⑦在研发管理中,建立规范的实验室日记制度。结合中科院的实际情况,刘海波研究员深入阐述了这些思考和建议的内涵,使来自科学院的学员们产生了共鸣。
这两节课程的主要内容讲述了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中的理论和政策等宏观层次的问题,从国外到国内,从历史到现在,这两节课程使学员们从整体上认识了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工作的重要性,了解了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教学中穿插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融会于具体案例之中。今年正值中科院建院60周年之际,结合我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原始性创新,加强关键技术集成,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技术转移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我院应该集中力量,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开展技术转移,为社会稳定、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联想学院实训班(二期)第三模块的培训经过前两节课程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理论方面的讲解,进入到了实务层次的教学。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哈成勇博士和大连化物所科技处杜伟博士分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和大化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情况。
中科院的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课程三)
哈成勇博士曾担任中科院广州化学所所长、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中科院知识产权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战略和理念与中科院新时期的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努力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中科院从章程中规定了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坚持与社会生产要素相结合,促进成果转化和规模产业化,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践新时期中科院的办院方针,是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需要对前沿领域进行前瞻性预测,制订知识产权战略,争取抢先占领制高点;需要对相关领域和方向中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分析,制订具体知识产权战略战术,规避风险,落实知识产权战略。
哈博士介绍了中科院院、所两级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传统模式缺乏知识产权的战略规划、缺乏保护意识,每个研究所独立运行也存在整体性不强,无法实现合理价值。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人员必然要从管理走向运营,并且要在运营中突破创新。哈博士接着介绍了知识产权运营中,知识产权与资本、管理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和知识产权运营中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政策与资源问题;国有资产处置问题;技术发明人持有股权的障碍问题;中科院、国科控股与产权持有者(研究所)的关系分析,利益需求及调配问题;知识产权运营的主要资源来源问题等。由于知识产权涉及很多法律问题,其中,还专门讲解了知识产权运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等问题。
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中科院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初见成效,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合同金额取得了快速增长,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技术转移中心和新建研究单元,旨在加速技术转移,促进成果转化。
介绍了中科院整体知识产权运营情况之后,哈博士以计算所、理化所、广州化学所等几个代表性单位为案例,介绍了这些研究所的先进经验,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在知识产权经营中,研究所要有专门的机构管理与企业的合作;要掌握市场动态;要了解行业内企业的大致概况;要了解行业内技术的发展趋势;要知道本研究所的核心能力;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事成果转移工作的人员要求有要有一定的素质;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一定的经验积累;一定的技术背景;要有认真负责、办事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有人缘亲和力。
随后的国际知识产权运营概况让学员耳目一新,了解了自身的差距,增强了对未来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作为中国科学院唯一从事知识产权商业运营的公司,致力于整合中国科学院的优势科技资源,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等相关知识产权运营工作。通过知识产权全过程运营管理,形成一流知识产权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基地;通过搭建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平台,形成一流知识产权信息库的权威基地;通过创建知识产权创造平台,形成一流知识产权的创造基地;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运用平台,形成一流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基地;通过开展专业培训业务,形成一流知识产权人才的培训基地;通过专利的二次开发,形成一流专利池的运营基地,从而使公司成为“知识产权价值链的系统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
最后,哈博士分析了中科院专利的特点:①积累了数量较大的专利,但专利实施率不高,且以本单位实施为主,市场化程度偏低;②专利申请分散性大,几乎难以找到能够覆盖某一方面甚至领域的专利簇;③许多专利申请的目的仅为应付项目考评、继续申请项目以及学生毕业等,对于专利技术的保护、后期实际应用缺少必要的考虑;④专利论文化,核心技术一览无余,缺少专利战略思维和策划。针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文化、资源、人才问题等不利因素,哈博士提出了以下建议:①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立项前,就对工作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专利分析,加强源头策划;②利用好IP公司,对研究所目前存活的专利认真分析、实实在在地评估现有存活状态专利的价值、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等;盘活现存专利,使得知识产权能够真正成为创新工程的核心部分;③以具有原创性的核心专利为起点,通过努力,整合各相关研究所的相关专利技术,使相关专利技术相互支持,或立即形成一些以核心专利为中心的专利簇,或通过二次开发形成专利簇,使得单个专利的价值获得提升。
大连化物所的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课程四)
大连化物所的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杜伟博士向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大连化物所从事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的宝贵经验。
大化所是一个具有历史积累的研究所,在各个时期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杜伟博士向学员们介绍了大化所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人员的构成,结合大化所科研活动绩效考核体系,大化所知识产权运营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
为了摆脱不利于知识产权工作的历史背景,大化所将知识产权贯穿到了科技创新活动价值链的全过程,从单纯的保护模式向过程介入的服务模式转变。对于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思路:实现从传统的成果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从提高知识产权数量向提高知识产权质量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产权保护向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结合。制定了由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组成的知识产权工作路线图,成立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通过电子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技术手段,结合全员培训体系,提高了全所的知识产权认识和水平。
据杜伟博士介绍,大化所知识产权运营分为四个环节:商业价值抽取、技术方案求证、合同保护权益和知识产权组合。首先从有效性、种类和期限等方面进行知识产权的存量价值评估,同时从权利要求状况、市场应用前景、前期投入成本、市场寿命情况、技术成熟程度、许可和提成费等方面衡量知识产权的增量价值,然后通过确定合作模式、确定风险机会和确定责任义务的“转移三步曲”实现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
技术合同是转移活动的焦点,通过PCT申请时间表和专利优先权等方式控制项目合作进程和布局合作计划。最后杜伟博士提出了知识产权运营工作未来发展可能会遇到的几个问题:①知识产权咨询及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资金来源及业务内容的定位问题?究竟采取何种盈利模式问题?②知识产权运营与传统院地合作的关系问题?
杜伟博士从制度和政策,到管理和运营,详细介绍了大化所知识产权运营的成功经验,给学员们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宝贵经验,虽然中科院各研究所的情况不尽相同,各学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知识产权运营是各个研究所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大力投入的工作之一,也是科学院的科研成果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化所的实践证明,通过采取合理的体制机制改革,确定利于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考核激励体系,营造鼓励技术转移的氛围,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是可以走向社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来自各个不同研究所的学员们可以从中吸取养料,针对各自研究所的具体情况,有的侧重,有所借鉴,在审视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全局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勇于实践,积极促进各所的知识产权运营工作。
课堂对话和交流讨论(课程五)
为了促进学员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加强互动交流,此次培训特意安排了课堂对话和交流讨论环节。
在课堂对话部分,柳卸林教授、哈成勇博士和杜伟博士就知识产权运营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①在面临国外企业要求获得技术许可时,研究所如何处理?②技术转让中的技术价格形成机制如何?国外可借鉴的有哪些?这些价格形成机制的基础是什么?③专利的撰写技巧,如何把握专利撰写中技术秘密的揭示程度?④关于研究所成立公司的问题?⑤将技术专利交由第三方机构运营的问题?……
在交流讨论环节,柳卸林教授邀请了长春光机所定王书红和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的姚刚两位学员介绍了他们各自研究所的知识产权运营情况:长春光机所地处我国北方,规模庞大,承担很多国防任务和课题,技术应用导向明显,科研管理面向企业,通过“成果加人才”的方式实现技术转移,主要通过大型机构推动,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很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生化与细胞所自知识创新工程开展以来,主要以科研水平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在SCI文章数量和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技术转移工作确逊色不少,虽然地处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民间企业技术需求旺盛,然而既由于生物行业本身的特点,也由于研究所的发展导向问题,知识产权运营和技术转移工作才处于初级阶段。
这些对话和讨论的问题很多是学员们在各自研究所中也会遇到的问题,引起了学员们的兴趣和关注,许多学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体会:以前以完成课题任务为目的的专利申请不利于现实的知识产权转移和转化,现行的某些激励和考核体系也不利于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良好的知识产权运营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哈成勇博士所说的,我们每一个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的人都身负重任,既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强烈的职业使命,也要有精细而到位的执行能力,这样,中国科学院的知识产权工作会对国家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
2009年度“通用汽车•中国发展研究青年奖学金”获奖名单揭晓,经过长达4个月的遴选,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08级博士研究生刘颖,从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上千名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富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奖学金——“通用汽车•中国发展研究青年奖学金”。
10月27日, 2009年度“通用汽车.中国发展研究青年奖学金”授予仪式在人民大学逸夫报告厅举行。刘颖将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小组的相关研究课题。
“中国发展研究青年奖学金”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是国内较有影响的关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奖学金项目之一。该奖项分“博士论文奖学金”、“发展研究奖学金”两个子项目,前者为20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提供实地调研资助,后者为84名在校优秀硕、博士研究生提供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锻炼的机会。
11月6日,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阮平南教授一行7人来到管理学院针对MBA教学评估工作与管理学院MBA中心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
首先,阮教授一行参观了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MBA案例室、档案室,并听取了MBA中心主任徐艳梅教授的讲解。来访教师一行认真细致的查看了MBA档案室的教学资料,并结合北京工业大学的特色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介绍评估情况的交流会上,管理学院副院长赵红教授、MBA中心主任徐艳梅教授分别就管理学院MBA评估的总体情况、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制度及文件管理等与北工大经管学院一行进行了探讨。MBA中心教学培养办公室赵朝老师、汪维老师、李明老师,招生主管杨涛老师,学生主管王亚娟老师也分别就评估工作中教学管理工作、MBA职业发展、MBA招生宣传工作、学生管理、活动组织等同与会老师进行了积极地讨论。
结束了在青年公寓七号楼的参观,阮教授一行来到了位于中关村园区的主教学楼,在中科院—路透联合金融风险实验室里,魏先华教授就实验室基本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管理学院MBA中心在MBA评估中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北工大阮教授一行的肯定。此次与北工大经管学院针对MBA评估的交流活动也是对管理学院的MBA教学工作的一次促进。
同样的一块铁,可以锯融消损,也可以百炼成钢;同样的一支队伍,可以庸碌无为,也可以成就大业。为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根据教练的指导,全体人员参加了信任背摔、断桥、七巧板等活动。其中信任背摔是让每个成员攻破心理障碍,坚定信念,激发潜能,换位思考,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无穷力量。七巧板则让队员意识到团队成功是个人成功的基础,个人成功必须建立在团队其他成员的努力与支持之上。
整个活动由MBA同学亲自去体验、去感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了自我。通过团队的生成、展示、整合,大家加强了理解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在体验着奉献、帮助、集体智慧带来的成功喜悦后,每个人深刻感受到“责任、认真、细致”的精髓,此时,团队精神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也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