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奖学、奖教金,宝洁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地奥奖学金的评审结果已经揭晓。武汉教育基地共16名研究生指导老师和学生喜获多项表彰,其中,3名导师获得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7名研究生获得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6名研究生获得地奥奖。
 
 获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的有: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葛修润院士、水生生物研究所张奇亚研究员、武汉病毒研究所陈士云研究员。
   
 获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的有: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张保成、水生生物研究所李西、武汉病毒研究所张勇、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单斌、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史红岭、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郭明伟、武汉植物园闫娟。
   
 获地奥奖学金一等奖的有:水生生物研究所童超波。          
   
 获地奥奖学金二等奖的有:水生生物研究所邓军、水生生物研究所余珂、武汉病毒研究所陈继征、武汉病毒研究所卢培、武汉植物园孙燕。
 
 
 

 随着技术台一声长哨,2009年度小洪山杯篮球赛三四名决赛结束。武汉植物园以37:24战胜武汉岩土所获得季军。

 回顾植物园此届小洪山杯历程,可谓一波三折。10月29日揭幕战,由于赛前心理准备不足,加之人员不齐整,开场便陷入了被动。由于后场篮板保护不力,使对手连续获得二次进攻机会,甚至一度连续三次被对手打了2+1。第一节结束便以4:11大比分落后。随后植物园将士虽然缓过神来奋起追赶,最终还是以36:49败北。出线形势严峻。
     

 11月5日,植物园迎来小组出线生死战,迎战卫冕冠军病毒所。背水一战,植物园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开场便采取全场紧逼的战术,使得对方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从而频频失误。植物园从第一节起便牢牢控制住了比赛节奏,一直保持领先。最终以46:25战胜对手以小组第二的身份出线。


                

                                                赛场英姿

 11月8日,半决赛对阵夺冠大热门水生所,植物园队员并没有畏首畏尾,相反与对手大打对攻,一度取得领先。但水生所依靠强大的内线以及队员良好的个人技术与身体素质很快将比分反超并将领先优势迅速扩大。植物园精神上团结,队员们的努力拼搏无法弥补实力上的差距。最终以27:56大比分失利,被挡在了决赛门外。
     

 11月10日,三四名决赛在植物园和岩土所之间展开。场上温度很低而且风很大,双方队员都遭到了很大的困难,比分艰难地交替上升,比赛陷入了焦灼状态。但在第四节的关键时刻,植物园突然爆发,连连得分将领先优势扩大,一举奠定了胜局
     

 在全体队员奋力拼搏下,在啦啦队员的助威下,在园领导的组织关怀下,植物园创造了小洪山杯篮球赛的最好成绩。

球队全家福

 

 

11月6日,近代物理所2008级研究生在华明漪、曹殿亮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南北两山”,进行了1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南北两山绿化办公室杨玉荣主任陪同讲解。
 
 首先,同学们来到北山朱镕基总理植树处,体验了南北两山绿化的成果,听取了杨主任对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由来及概况的介绍。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是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央财政拨发巨额专款支持下进行的,朱镕基总理曾亲自视察两次,目前已初见成效。杨主任殷切希望我所研究生能够关注该工程,参与相关的调研工作。
 
 接着,同学们来到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展馆序厅一幅幅展现兰州的过去与现在生态环境对比的照片和兰州生态绿地模型沙盘,以强烈的反差呈现了兰州南北两山绿化的实施方案和取得的成就。讲解员生动的介绍令同学们对绿化工程的艰巨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绿色生命”、“绿色家园”、“绿色科技”和“绿色兰州”四个展厅。展厅分别表现了绿色与生命的关系、兰州人民为绿化做出的艰苦努力、绿化过程中呈现的成果与科技、中央的支持及兰州绿化的长远规划。展览运用声、光、电、多媒体、图像、实物标本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兰州人民百折不挠、知难而上、顽强拼搏、再造秀美山川的精神风貌。
 
 参观后,同学们对兰州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深深感受到今天绿色兰州的来之不易。同时,也被兰州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于改变家乡生态面貌的“南北两山精神”所震撼。大家表示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努力学习,为科技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9年11月6日,地球科学学院在京组织召开地学相关培养单位工作研讨会,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关单位及领导包括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科院武汉岩土所,中国地震局地质所,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地质地球所,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地质所等18个培养单位的相关领导和老师。

 本次会议就研究生院地学院的发展状况、教学、招生、学生培养、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为新形势下地学院如何能够更高效、更全面地服务于各个培养单位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同时也为各个培养单位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如何能够进一步配合并支持地学院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广泛合作的基础。

 在会议上,地学院执行院长魏东平教授先就学院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汇报。在报告中他指出,地学院过去几年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作管理以及学生培养发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而在未来几年中科院“三统一、四结合”和正在进行的院所间广泛合作的大背景下,地学院的发展还会更快,要求还会更高!魏院长希望各个培养单位能够进一步地输送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参加到地学院的教学队伍中来,特别是在夏季学期,更希望各个培养单位能够持续地开设本学科的系列前沿讲座和高级强化课程,为学院更好地开展学生培养工作提供支持与保障。

 随后地学院的马麦宁副教授和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的冉盈志老师,分别就地学院招生情况和2010年全院命题情况进行了介绍。在谈到命题工作时,冉老师充分肯定了地学口相关老师的统一命题工作,在命题质量和保密工作等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平。中科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地学专业分会秘书长苏宏老师还就研究生培养普遍关心的问题发言,苏处长在谈到如何修改完善研究生院培养放案时,向大家倡议制定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统一培养方案。苏处长在发言中还特别强调,从2003年起地学口关于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工作的会议一直持续进行,这不仅仅帮助了培养单位间工作经验的交流,更是对地学口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的极大促进,意义重大,并对地学院承担组织今年的会议表示衷心地感谢!

 会后地学院及相关培养单位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还就招生、教学、学生培养、学生管理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开展了工作经验交流。地学院的林秋雁副教授希望各个培养单位的领导和老师能够在学生回所之后积极汇总学生对在研究生院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反馈意见,促进地学院今后教学工作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信息。

 魏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通过本次会议能够听取到各个培养单位对地学院乃至研究生院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开展学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魏院长也希望各个培养单位通过本次会议能够更好地了解地学院的情况,支持地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尤其是即将到来的夏季学期,更希望各个培养单位能够推选出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来我院进行系列讲座和高级强化课程的传授工作。魏院长的想法也得到了在座各个培养单位的支持与响应,表示地学院的学生是大家的,搞好地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也就是对本单位未来学生工作的帮助,并希望此类会议应该坚持下去,为研究生院地学院与各个培养单位的沟通与交流构建良好稳定的平台。

 

 


 

【新闻网讯 记者陈印政报道】11月10日上午9时30分,“2009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菲尔普斯、2000年诺奖得主丹尼尔·麦克法登、1999年诺奖得主多波特·蒙代尔以及1996年诺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作为特邀佳宾出席今年的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席今天上午的开幕式并做讲话。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和驻京高校的代表近700人出席今天上午的开幕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选拔出100名学生代表参加,与诺贝奖获得者近距离接触。
 
 本次论坛以“金融重建与经济振兴”为主题,这些全球经济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将在本次论坛上,做“金融危机的成因、教训以及国际货币改革的启示”、“为防范风险而规范市场”、“如何才能在下次危机中不会更糟” 以及“各国当前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应该如何退出”等数十场精彩演讲。
 
 据悉,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林毅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席经济学家约尔廷埃尔梅斯科夫也将出席本次论坛,并将在11月12日发表主旨演讲。
 
 同学们怀着对大师的崇敬之情听完报告后,仍旧兴奋地讨论着。资环学院的孙飞翔同学说:“能有这么好的机会与诺贝尔大师近距离接触,而话题又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讨论经济问题,很具有现实意义。听了今天的报名,使我对目前全球的金融形势和我国的经济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王佩同学也表达了他对大师的敬仰之情:“诺贝尔奖是许多国人的梦想,今天接触的虽然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但大师们的思维方式给了我们这些理工科的研究生许多启发。也祝愿我国的科学家早日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是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先生在05年共同倡议发起举办的,由北京市政府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或者中科院共同主办。论坛每年一次,以“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为永久主题,然后根据每年热点问题,结合当年中心工作确定年度主题并邀请相关领域的诺奖获得者来北京参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 此次选择“金融重建与经济振兴”为主题,更是体现了国际社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推动国际金融体系重建、加快世界经济复苏与振兴步伐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