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60周年所庆,以“带来人生经验和启迪,与年轻的化物所人共同分享”为宗旨的“大连化物所优秀校友系列讲座”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4月27日下午,同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优秀毕业生朱志荣教授,应邀在生物楼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对二甲苯合成中催化剂的研制”学术报告。
会上,朱志荣教授介绍了对二甲苯合成中甲苯歧化择形催化剂以及甲苯与重芳烃烷基转移催化剂的具体工业研发全过程,通过研究试验实例阐述了催化基础研究在开发研制具有先进水平工业催化剂中的重要性。最后,朱志荣教授还就自己在科研中的亲身经历与深刻体会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
朱志荣教授是大连化物所一名优秀毕业生,师从李灿院士。他对科研工作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埋头苦干、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对广大研究生有着莫大的鼓舞作用。他的报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当日上午,由团委组织团员一行十四人,带着大家的一片爱心——为孩子们捐助的衣物、生活用品、文具、书籍等物资,驱车赶到柏树巷失学儿童教学点。
在简陋的教室里,为感谢大家对他们的关心、欢迎志愿者们的到来,孩子们还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集体为志愿者唱了一首歌、朗诵了一首“大山里的孩子”,并跳了一段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期间,活动负责人谢漪代表大家讲话,他鼓励孩子们珍惜机会、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用知识实现自己的理想;勉励大家克服困难,要经受的住艰难困苦的考验和环境历练,在逆境中成才,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他还教导孩子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他说,有时候,遇见一个人就可能改变自己命运,而这些老师正是你们遇见可以改变你们命运的人,要记住老师们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汗水,老师是最值得感恩的人之一。讲话的最后,他代表近物所所有教职工及学生对留在这儿孜孜不倦、不计较辛劳培育孩子的老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随后,老师把捐助的物资分发下去,东西不多,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一天快乐的就像过节日,看着孩子们喜悦的笑脸,志愿者们既高兴又有些心酸。
简陋的教室、简单的教学设施、孩子们专心致志的听讲、还有孩子们快乐满足的脸庞……这一切都让志愿者们心情沉重,但孩子们已经不在乎这些,哪怕这里已经如此拥挤;他们只是希望能够不在学校门外徘徊、给他们能实现梦想的地方、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了。
经过短暂的交流认识,志愿者和孩子们很快熟悉起来,孩子们天真的笑声、喊声、稚嫩的小脸庞,感染着志愿者们,都忘记了最初做大哥哥大姐姐的矜持;大家一起唱起了“同一首歌” 、一起做“丢手绢”的游戏,再次体验那份曾经只留在记忆中纯真的快乐;最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一位志愿者说:“希望以后能多组织这样的活动,我觉得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时候,自己也获得了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总会忘记生活中的不快和烦恼,像是又回到了童年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
据悉,为帮助这些孩子,近物所曾多次组织类似献爱心捐助活动,包括招募志愿者去这些失学儿童教学点支教。
附:“兰州失学儿童教学点”于2003年5月份成立,由香港乐施会启动,兰州穆斯林文化教育促进会创办。教学点的成立得到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鼓励和支持。自招生启示一公布,在几天时间内300多名孩子在亲人的带领下前来报名。按照资助方的规划只能吸收80名孩子,目前已经招收了130名孩子,招生对象为7岁以上失学(流浪)儿童。
“兰州柏树巷失学儿童教学点”坐落在小西湖,这是个外来民工的聚居地,来自省城外地的穆斯林来兰州打工,一般居住或租房在这个地区。外来的穆斯林民工绝大部分是文盲,他们在这个城市干着最笨重的体力活,用自己最原始的劳动方式创造价值而得以留在这个城市,尽管他们在这里已经居住多年,但却不能融入这个城市;而他们的下一代也不可避免的一生下来,生活就带上了悲剧色彩,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一道,艰难的走在艰辛的生活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