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差额录取”的原则,大连化物所于2009年4月7日-4月10日对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达到复试要求的45名硕士生考生进行了综合素质测评、专业课笔试、科技英语笔试、英语口试、综合面试五个环节的复试,经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录取工作会议审议通过,择优拟录取了31名考生。至此,大连化物所200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及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
 
复试环节是测评考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大连化物所研究生部考前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准备,认真做好考务工作,同时邀请了各学科片负责人和多位学术造诣深厚的研究生导师组成强大阵容的面试专家小组把好复试关。
 
严格考核的同时融入人文关怀,一直是大连化物所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宗旨。和往年一样,研究生部邀请了大连市体检中心的医生登门为考生进行了全面体检、为学生安排好休息场所,并积极为未被拟录取的考生联系调剂单位。本次招生,大连化物所还拟录取了一名表现优秀的残疾学生,不仅体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研究生培养特色,同时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工作实处。
 
 
 

2007年五月的一个周末,位于青岛美丽海滨的中科院海洋所内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断,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了纯净的笑容。原来这天是海洋所对公众的开放日。跟随着众人,来到海洋生物标本馆,一进入到大厅,就能看到一个挂满各种精美有孔虫模型的展架和一台显微镜。旁边,一位身着实验服,身材清瘦的老人正在饱含热情地教一个小朋友使用显微镜。在旁人的介绍下,笔者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海洋所的郑守仪院士,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近日笔者有幸能面对面地采访郑守仪院士,在采访中,她所流露出来的对国家、对人民、对科研的朴实情感更令笔者深深感动。
 
我是一名纯正的中国人
 
郑守仪1931年出生在菲律宾一个爱国华侨家中。从小,父母就教育她要有骨气,不要忘祖,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小时候,郑守仪就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中学毕业后,她考进了商科学校。在商科学校,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她表现突出,被老师称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毕业后,被聘为教师留校教英语速记课。
 
一天晚上,饱含着期待和喜悦,郑守仪第一次登上了讲台。在她的自我介绍中,她向学生们骄傲地说:“我是一名纯正的中国人”。因为,虽然旅菲多年,他们家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没想到,就是这一句话,让她的第一堂课也成了在这个学校的最后一堂课。因为,菲律宾当局有规定,政府公立学校的教员必须由本国人来担任。这件事对郑守仪刺激很大,并不是因为失去了这份工作,而是因为她感受到了不能回报祖国的那种苦楚。“要是能在自己的国家教国人读书该有多好!”再加上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她了解到那时新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开创着伟大的事业。这令年轻向上的她十分向往,她希望自己也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她就暗暗地下了决心,要回国。
 
终于,机会来了,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郑守仪孤身一人,瞒着父母,回到了祖国。然后来到海洋所,这一呆就是五十几年,期间经历了许多困难,然而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对于当初回国的这个决定,郑院士表示从来没有后悔过。
 
“我回来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当一名中国的公民,享受中国的公民待遇,尽自己的职责。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人民工作是一种享受。”在说道“享受”这个词的时候,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喜悦。
 
工作也是一种休闲
 
郑守仪长期从事有孔虫的研究工作,有孔虫的研究工作相当艰苦、繁琐,要先将从海底挖取的泥块烘干,称重,冲洗,然后再烘干、加试剂浮选浓缩,而后放到显微镜下对有孔虫进行分析、分类、计数,还要通过磨片和解剖等方法,观察其内部结构。这一道道工序完成之后,还要做文字描述,绘制各种形态图。就这样,郑守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出晚归,在实验室里忙碌着。坐在显微镜下观察,伏案撰写,绘制精细的有孔虫形态图……这一做就是半个多世纪。
 
郑老现在已近八十高龄,但她告诉我们,“我一般一周七天都在这里工作,时间长了,积压下来的任务很多,能够利用周末的时间多完成一点,就轻松一点,心情就愉快一些,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一种休闲”。
 
“科学上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都有着大量的工作”,在谈到自己的科研生活时,她说,“虽然工作很繁重、艰苦,但是没有花那么多时间,没有艰苦的工作,怎么会有成果呢。”。
 
对于这么多年所获得的许多荣誉,郑老也是十分平和。像国际有孔虫研究最高奖库什曼奖,虽然说这是个个人奖项,但是最令郑老高兴的是为国争了光。关于成功这个话题,她表示自己事先从来没有想到过成功,也不知道什么是成功。“对于我来说,就是有工作就要做完做好,到了这个年纪,能把我积压下来的工作都完成我就很高兴了,不知道什么是成功”。科研工作虽然艰苦,但郑老一直乐在其中,“有时候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困难越大,完成以后成就感就越大,乐趣就越大”。
 
郑老还告诫年轻人:“年轻人现在很幸福,没有经历过艰难的阶段,但‘甜’还不知道‘甜’。虽然现在环境变了,思想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但是人的头脑一定要清醒,要知道你是为谁在工作。你是在为国家为人民为科学在工作,再多的困难你也要克服,有好的条件要利用,做出好的工作来,如果现在这么好的仪器设备,还不好好工作,是对不起国家的。”
 
郑老还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的人。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摆放着十几盆花卉盆景,一到晴天,阳光照进窗户,洒在这些花花草草上,让人一见就心情愉悦,为枯燥的实验室增添了许多乐趣。她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身体健康,神采奕奕,走起路来有时候连年轻人都跟不上,而这要得益于她坚持游泳的习惯。每年的五月底六月初,等到水不扎脚了,她就会去海里游泳,一直游到11月初。此外,郑老还十分喜欢音乐。“有时候我们一家都可以在一起边弹边唱,我以前还参加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郑老笑着对我们说,言语中充满了天真。
 
当“官”是为了为民服务
 
1980年、1983年及其后来的一段时间,郑守仪先后被选为青岛市副市长、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等。1983年,郑守仪参加了中国致公党。同年,她先后被推选为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后来还曾兼任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等职。
 
“这些不是荣誉,而是一种职责,有了这样的政治地位,就多一个渠道来反映问题,帮党和人民搞好工作”。于是,她抽出了许多私人时间花在这些社会事务上,周六的时候去市政府上班,到群众家里去调查,晚上在家还要接待群众的上访。她笑着说她这是“三肩挑”,科研,家务,社会事务都得干,还都得干好。对于繁忙的工作,她还透露了一个“秘诀”,那就是“见缝插针”,不过这个秘诀有时候不是很安全。“有好多次就是这样,这边锅里下着油,就去干别的事了,结果油就起来了”,她笑着说,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事很有条理,这样同样的时间就能做更多的事,更有效率。
 
尽管工作如此繁重,但郑老丝毫不感到疲倦,厌烦,而是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私人的时间用在了这些社会工作上是值得的,能够解决人民的问题,把党、政府和人民联系起来了,就很有成就感,因为在国外是没有这样的享受的”,“下班了回到家中,为外孙女做饭,我一点都不觉得累,而是很享受这样的天伦之乐”。
 
愿有孔虫走进中国每个博物馆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亲眼欣赏到有孔虫的美丽,郑老花了多年时间亲自手绘有孔虫形态结构图,雕刻原模,监制大型雕塑。近些年来郑老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进行有孔虫的科普宣传,因此她还荣获过“中科院科普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表彰。
 
“我觉得科普宣传比我现在编写的《动物志》更加重要,因为专业的书籍只对少数的人能用,而科普就能让大家都能欣赏到大自然中有孔虫的美,触摸到美。同时又增长了见识。现在全世界还很少有博物馆有展示微观世界的原生动物,现在奥地利、印度、韩国等国的博物馆已经购买了我的这套原生动物科普展示架。”一说起这些,郑老似乎永远有说不尽的话,“只要能做科普宣传,只要有时间,现在我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从小学到大学都去,新疆这么远,我们也搬着展架和显微镜去”。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中山市三乡镇政府共建的有孔虫雕塑园,是世界上首座有孔虫雕塑园,是集科学、艺术、海洋人文为一体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旅游景点。把原生动物真实地放大到这么大,让人们可以近距离欣赏,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一位美国专家在得知中山有孔虫雕塑园落成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并表示在正式开幕当天一定要亲自过来发表演讲。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每个相关的生物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标本馆都能有这么一套有孔虫的科普展示架,那我就很高兴了。博物馆没有这个东西太可惜了,因为这些微观世界的原生动物也是非常美丽的,他们是大海中美丽的‘小巨人’。”
 
     
人物介绍:郑守仪 女,著名海洋生物学家。 1931年5月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广东省中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4 年在菲律宾东方大学获“商科教育”和“生物学教育”学士学位,后在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生物学,1956年7月回国,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第五至七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八至十一届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第六至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郑守仪院士开创并全面发展了我国现代有孔虫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发表了计 320万字的20篇论文和2部专著;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2003年荣获国际有孔虫研究最高奖——库什曼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归侨先进个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中科院“科普工作先进个人”、“齐鲁女杰”等多项荣誉称号。 
 
 

为丰富科苑学子的文化生活,培养同学们的艺术情操,提升英语水平,展现自我风采,武汉教育基地于4月10晚在研究生公寓报告厅举办了“年轻无极限”英文歌唱大赛。
 
此次比赛得到各年级同学的大力支持,参赛选手来自教育基地各培养单位,既吸引了一年级的学生,也吸引了众多即将毕业的学生前来参与。比赛场面热闹非凡,参赛选手发挥出色,用美丽的歌喉将比赛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本次比赛邀请到病毒所周宁一老师,物数所唐惠儒老师,教育基地办公室金静老师以及教育基地外籍教师Smallwood夫妇担当评委。评委们从英文水平、歌唱主题、演唱技巧、仪表台风四个方面进行了认真评判,最终,水生所迟蔚同学以一首"everyday I love you"一举夺魁,并获得单项奖——最佳英语发音奖。
 
英文歌唱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但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为展示武汉教育基地学生的多才多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月13日,教育大厦六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颜德岳教授应邀作客应用化学系列讲座,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献上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大分子自组装》。

    颜德岳院士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在大分子领域享有盛誉。

    报告以探索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两大问题为线索,引出分子如何组装成生命这一世界难题,以生物界“蚊子眼睛”、“水蜘蛛脚”的天然规整纳米结构为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利用大分子自组装模拟自然界生命体的科研工作。系统地介绍了大分子自组装领域的研究背景、机理和现阶段国内外研究进展。

     颜德岳院士还介绍了课题组在大分子自组装取得的成果和多年来的科研经历。他强调,在研究自组装方面,我们应该师从大自然,从中学到组装的方法,需要化学家和生命科学家共同努力才能破解生命起源的难题。

     报告内容精彩生动,颜德岳院士轻松幽默的语言,赢得阵阵掌声。今年已72岁高龄的颜院士,仍然坚持科研工作,他鼓励在座研究生珍惜时光,珍惜良好的科研环境,努力学习,专心科研,多做贡献.在场科研人员都为颜院士的真诚教诲深深感动。

 

 

近日,来自利比亚的20名学员将在新疆生地所接受为期35天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培训。  
 
从2006年起,新疆生地所就开始同利比亚国家沙漠治理委员会互相交流。2008年底,双方在技术人员培训、沙漠公路防沙示范、非洲荒漠化防治中心建设三方面达成共识,并签订协议。目前,新疆生地所已按协议完成建设非洲荒漠化防治研究中心的选址等工作,以及不同类型的沙漠公路风沙危害防治方案设计和试验点的确定。首批20名人员的技术培训已开班,培训内容除了防沙治沙技术以外,还涉及到实地考察研究所的各野外台站及参观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等。
 
参加开班仪式的利比亚农业部副部长比拉姆表示:将加强两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合作,为世界荒漠化防治做出应有的贡献。

出席开班典礼的还有利比亚驻华大使艾尔哈马斯、利比亚国家植被发展委员会总干事默罕默德、利比亚驻华使馆领事巴克尔、新疆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严振信、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邱华盛、自治区外办副主任孔多孜.玉素甫、新疆生地所相关负责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