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作者:庞立龙
-
分类:校园文化-old
-
-
点击数:1330
8月27日,近代物理所2008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开始。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培养科研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环保意识为主题。
训练场上展现我们的风采和激情
27日,天气晴朗,太阳也收起以往的火热情怀,难得的好天气。此次实践的第一个活动是拓展训练。石佛沟——我们这次训练的基地,据说原为佛教圣地,现已为国家森林公园;行走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但见到处郁郁葱葱,无边无际,远山如黛,近岭似碧,林木错落有致,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主要是进行走钢丝绳,攀巨人梯,过沼泽、流程管理等训练项目。走钢丝绳和攀巨人梯,都是必须由两个人互相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队员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互相配合、信任的意识。过沼泽,主要培养团队合作、协调,队员的沟通能力。流程管理看似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其实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此项目主要是训练队员注意管好自己的事情,但同时要注意把握住全局,一个环节出错则整个系统都会崩溃。
在每一个训练项目结束后,教练员就带领大家一起做总结。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感悟体会。
拓展训练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翻越一堵高5.5米成功墙,墙壁光滑,除了一根很短的环状绳子,没有任何其他的工具或外力可借助。然而这正是考验一个团队、展示一个团队风采的时候。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在墙下搭起了一堵高高的人墙。
在大家加油呐喊助威声中,同学们一个接一个,迅速的翻越,在这一刻,已经没有了个人的区分,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每个人都为这个强大的队伍而自豪。仅仅用了28分钟,我们就成功的翻越了这堵墙,非常优异的成绩。全场沸腾了,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喜悦的了。我们成功了!我们用实践行动证明了我们是一支优秀的团队。
“没有英雄的个人,只有英雄的团队”,拓展训练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它教导我们如何更好的与他人合作,配合,熔炼出一个强大的团队。让我们懂得,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我们所需要的是跨过那道心理障碍,勇敢的去做。
古文化之旅
8月28日上午大家一起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智慧勤劳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明。
甘肃曾有过骄人的辉煌和繁荣。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甘肃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甘肃省博物馆内现藏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古生物化石及标本近十万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丝绸之路的大量文化遗存和文物精华。甘肃彩陶、汉代简牍、佛教艺术珍品和青铜器、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作品等为稀世珍宝。
进入博物馆,上二楼展厅,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丝绸之路,它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因此而繁荣起来。
展厅里,闻名遐迩的原始彩陶、青铜器、木雕、文字简牍、丝织品等,珍贵绝伦,异彩纷呈,让师生们赞叹不已。许多瓷器上惟妙惟肖的绘画记录了先民当时的生活场景,逼真的原始村落模型,加上讲解员绘声绘色的描述,几乎再现了古代先民的风土人情、生活气息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大家恍若跨越时空回到古时,进行了一次古文化之旅。
在铜器展厅,大家第一次看到作为国家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单独陈列于柜中,现为镇馆之宝。它另有马踏飞燕一名,此马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展翅回首的飞鸟,说明马的速度已经超过了飞燕;其造型也符合力学原理。所有这些无一不显示设计者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
8月28日下午,我们参观了红军西路军战争史展馆和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在这里我们缅怀先烈,重温红军那段悲壮且光辉的历程。
绵延两千里的河西走廊里,湮埋着七十多年以前一段惨烈悲壮的红军西路军历史。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2.18万人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肩负着打通国际路线重大使命,以接应共产国际给予党和红军的物资接济,并策应河东红军战略行动,遭到了马步芳等部队二十一万人之多的"围剿"。西路军随即卷入血战之中,几乎昼夜拼杀。西路军浴血奋战5个多月,虽然毙伤俘敌约2.5万余人,但在敌众我寡的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最终失败。
展厅里大部分是当年珍贵的照片,似乎在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照片中的战壕、弹坑,战士们和敌人扭抱在一起同归于尽的场景,那斑驳生锈的长枪,仿佛将我们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英雄的先烈们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同学。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篇章。
伟哉,西路军,英明不朽!壮哉,西路军,与天地共存!
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是一进三院的格局,办事处仅占用前院房屋9间。南房5间的外3间为会议室、客厅和处长彭加伦的住室,里2间是党代表谢觉哉和机要员的住房及办公室。秘书、副官、警卫等住西房,服务员、炊事员及厨房在东房。中院有民房8间,现辟为陈列室。每个房间都非常狭小,里面的布置及其简单。然而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却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
办事处从1937年5月建立到1943年11月,在党代表谢觉哉、处长彭加伦、伍修权等同志的领导下,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同苏联外交代表和军事代表的联系、接待我党往返苏联人员、转运抗战物资、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人们将永远铭记;他们为共和国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们不屈的革命精神也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勇往直前。
万绿丛中万里行
8月29日,阴有阵雨,是我们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今天参观兰州南北两山的绿化,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大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
兰州整个城区处于黄河河谷地带,东西狭长,两山夹一河。远古的兰州,生态环境优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然而由于后来气候变迁,自然人为等原因,兰州周围的森林植被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兰州人民为了使荒山披绿,家乡变美,已经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从最初皋兰山上的一棵树到现在的1.5亿棵树,从背冰挑水上山到灌溉造林,昔日的荒山野岭,今天变得层峦叠翠,松柏成荫。而今,两山的绿化已经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
南北两山的绿化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朱德、陈毅、江泽民、朱镕基、万里、贾庆林、曾庆红、贺国强等先后来兰州视察南北两山的绿化工作,高度赞扬了绿化所取得的成果。
北山九州台,相传为大禹治水的地方,1999年,朱镕基总理在视察两山绿化时曾亲自在这里植树一棵。如今这棵树茁壮的生长着。站在山上俯瞰,雨后的兰州更加靓丽,群山也格外清秀。负责绿化工程的技术员向我们介绍道:目前绿化面积已达到58万亩,成活各种树木1.5亿多株,初步形成了城市人工森林生态体系。灌溉主要通过多级泵从黄河提灌······
午饭后,大家一起来到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在这座面积7042m2展馆里 ,运用声、光、电、多媒体、图像、实物标本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兰州人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的漫长、艰难历程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下午,由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总指挥马金山给大家做了一场南北两山工程概况的报告。一位同学感言:“给我最大的感触是震撼,因为以前我印象中兰州的山都是光秃秃的,毫无生机可言,没想到现在的兰州变得如此之美丽。我非常的佩服兰州人民,我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尤其是五十年代的时候,他们背冰担水上山植树来改造家乡,他们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不管是在我以后科研中还是生活中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但是带给我们的深思并没有结束,这三天,每一天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有其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收获,都有新的感触,也让我们学会了许多。回顾这三天,我们深深感到,每一代人都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也应多一点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求无愧于自己、社会。
阅读更多: 难忘之旅——近代物理所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