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近代物理所2008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开始。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培养科研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环保意识为主题。

  训练场上展现我们的风采和激情 

27日,天气晴朗,太阳也收起以往的火热情怀,难得的好天气。此次实践的第一个活动是拓展训练。石佛沟——我们这次训练的基地,据说原为佛教圣地,现已为国家森林公园;行走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但见到处郁郁葱葱,无边无际,远山如黛,近岭似碧,林木错落有致,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主要是进行走钢丝绳,攀巨人梯,过沼泽、流程管理等训练项目。走钢丝绳和攀巨人梯,都是必须由两个人互相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队员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互相配合、信任的意识。过沼泽,主要培养团队合作、协调,队员的沟通能力。流程管理看似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其实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此项目主要是训练队员注意管好自己的事情,但同时要注意把握住全局,一个环节出错则整个系统都会崩溃。

在每一个训练项目结束后,教练员就带领大家一起做总结。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感悟体会。

拓展训练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翻越一堵高5.5米成功墙,墙壁光滑,除了一根很短的环状绳子,没有任何其他的工具或外力可借助。然而这正是考验一个团队、展示一个团队风采的时候。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在墙下搭起了一堵高高的人墙。

在大家加油呐喊助威声中,同学们一个接一个,迅速的翻越,在这一刻,已经没有了个人的区分,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每个人都为这个强大的队伍而自豪。仅仅用了28分钟,我们就成功的翻越了这堵墙,非常优异的成绩。全场沸腾了,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喜悦的了。我们成功了!我们用实践行动证明了我们是一支优秀的团队。
     
“没有英雄的个人,只有英雄的团队”,拓展训练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它教导我们如何更好的与他人合作,配合,熔炼出一个强大的团队。让我们懂得,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我们所需要的是跨过那道心理障碍,勇敢的去做。  

古文化之旅

8月28日上午大家一起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智慧勤劳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明。

甘肃曾有过骄人的辉煌和繁荣。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甘肃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甘肃省博物馆内现藏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古生物化石及标本近十万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丝绸之路的大量文化遗存和文物精华。甘肃彩陶、汉代简牍、佛教艺术珍品和青铜器、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作品等为稀世珍宝。

进入博物馆,上二楼展厅,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丝绸之路,它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因此而繁荣起来。


展厅里,闻名遐迩的原始彩陶、青铜器、木雕、文字简牍、丝织品等,珍贵绝伦,异彩纷呈,让师生们赞叹不已。许多瓷器上惟妙惟肖的绘画记录了先民当时的生活场景,逼真的原始村落模型,加上讲解员绘声绘色的描述,几乎再现了古代先民的风土人情、生活气息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大家恍若跨越时空回到古时,进行了一次古文化之旅。

在铜器展厅,大家第一次看到作为国家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单独陈列于柜中,现为镇馆之宝。它另有马踏飞燕一名,此马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展翅回首的飞鸟,说明马的速度已经超过了飞燕;其造型也符合力学原理。所有这些无一不显示设计者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

8月28日下午,我们参观了红军西路军战争史展馆和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在这里我们缅怀先烈,重温红军那段悲壮且光辉的历程。

绵延两千里的河西走廊里,湮埋着七十多年以前一段惨烈悲壮的红军西路军历史。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2.18万人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肩负着打通国际路线重大使命,以接应共产国际给予党和红军的物资接济,并策应河东红军战略行动,遭到了马步芳等部队二十一万人之多的"围剿"。西路军随即卷入血战之中,几乎昼夜拼杀。西路军浴血奋战5个多月,虽然毙伤俘敌约2.5万余人,但在敌众我寡的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最终失败。
    
展厅里大部分是当年珍贵的照片,似乎在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照片中的战壕、弹坑,战士们和敌人扭抱在一起同归于尽的场景,那斑驳生锈的长枪,仿佛将我们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英雄的先烈们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同学。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篇章。

伟哉,西路军,英明不朽!壮哉,西路军,与天地共存!

    
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是一进三院的格局,办事处仅占用前院房屋9间。南房5间的外3间为会议室、客厅和处长彭加伦的住室,里2间是党代表谢觉哉和机要员的住房及办公室。秘书、副官、警卫等住西房,服务员、炊事员及厨房在东房。中院有民房8间,现辟为陈列室。每个房间都非常狭小,里面的布置及其简单。然而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却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

办事处从1937年5月建立到1943年11月,在党代表谢觉哉、处长彭加伦、伍修权等同志的领导下,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同苏联外交代表和军事代表的联系、接待我党往返苏联人员、转运抗战物资、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人们将永远铭记;他们为共和国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们不屈的革命精神也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勇往直前。
万绿丛中万里行

8月29日,阴有阵雨,是我们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今天参观兰州南北两山的绿化,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大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

兰州整个城区处于黄河河谷地带,东西狭长,两山夹一河。远古的兰州,生态环境优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然而由于后来气候变迁,自然人为等原因,兰州周围的森林植被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兰州人民为了使荒山披绿,家乡变美,已经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从最初皋兰山上的一棵树到现在的1.5亿棵树,从背冰挑水上山到灌溉造林,昔日的荒山野岭,今天变得层峦叠翠,松柏成荫。而今,两山的绿化已经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

南北两山的绿化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朱德、陈毅、江泽民、朱镕基、万里、贾庆林、曾庆红、贺国强等先后来兰州视察南北两山的绿化工作,高度赞扬了绿化所取得的成果。

北山九州台,相传为大禹治水的地方,1999年,朱镕基总理在视察两山绿化时曾亲自在这里植树一棵。如今这棵树茁壮的生长着。站在山上俯瞰,雨后的兰州更加靓丽,群山也格外清秀。负责绿化工程的技术员向我们介绍道:目前绿化面积已达到58万亩,成活各种树木1.5亿多株,初步形成了城市人工森林生态体系。灌溉主要通过多级泵从黄河提灌······

午饭后,大家一起来到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在这座面积7042m2展馆里 ,运用声、光、电、多媒体、图像、实物标本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兰州人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的漫长、艰难历程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下午,由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总指挥马金山给大家做了一场南北两山工程概况的报告。一位同学感言:“给我最大的感触是震撼,因为以前我印象中兰州的山都是光秃秃的,毫无生机可言,没想到现在的兰州变得如此之美丽。我非常的佩服兰州人民,我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尤其是五十年代的时候,他们背冰担水上山植树来改造家乡,他们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不管是在我以后科研中还是生活中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但是带给我们的深思并没有结束,这三天,每一天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有其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收获,都有新的感触,也让我们学会了许多。回顾这三天,我们深深感到,每一代人都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也应多一点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求无愧于自己、社会。

9月2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2008级入学教育活动在玉泉路园区大礼堂举行,学院领导、老师及2008级全体研究生出席了此次典礼。
 
大会由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钟良玮教授主持,钟良玮代表学院对2008级新生表示热烈欢迎。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丁文军教授致欢迎辞,并详细介绍了学院的概况及政策,向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要求与期望,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上注意人身及财产安全,学习上取得累累硕果。丁文军的谆谆教导使同学们倍感温暖与亲切。
 
教师代表田维熙教授勉励同学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一定要扎扎实实,敢于创新,学以致用,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新生代表秦慧君发言,表示一定要在新的征程中扬帆起航,刻苦学习勤奋实践。最后由卢莎老师对同学们在新学期的选课工作做了耐心而细致的介绍与指导。

8月29日上午,海洋所研究生教育中心在综合楼5楼召开新生入所教育,就同学们在生活、工作、学习、科研、人事等各个方面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培训和解答,这是继新生开学典礼后新生入所教育的第二课。会议由刘书明书记主持,所各部门领导及07级硕士班全体同学出席。

  王启尧副所长在学风建设和科研道德规范方面为同学们做了生动的报告,他要求大家“政治上要靠得住,工作上要有本事,作风上要过得硬”,要杜绝浮夸风,既要出成果又要出人才,号召同学们做德才兼备的人,同时在生活及人际交往方面等为同学们做了指导。

  另外,人事处,财务处,科海物业,综合管理处、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和研究生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分别就人事管理,财务报销、公寓管理、涉密安全、图书馆藏、网络管理、学位培养、综合管理等和同学们生活科研等息息相关的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为同学们尽快融入海洋所大家庭上了重要的一课。

  下午,由研究生部迟杰老师组织带队参观海洋生物标本馆、海洋所创新成果展及科学考察船­—“科学三号”。

  通过本次入所教育,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海洋所各方面的资源及各项管理制度,有利于新生们尽快融入海洋所这一大家庭中,对刚刚进入海洋所的新生快速进入科研团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9月2日是中科院武汉教育基地2008级研究生开学典礼的日子,同时也标志着同学们将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开始一段新的求学历程。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马石庄教授专程从北京赶来,将精心准备的“从中国科学院走向成就”报告呈现给新一届学子。
 
他从学长、导师、领导的角度为大家解读如何在中科院完成人生的蜕变,如何在科研学习中成就人生。马石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鲜活生动的案例,与同学们分享了他成长历程中的激动、愉悦与感恩情怀,以长辈、导师的身份为同学们拉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科苑生活画卷。“博士合唱团”的经典趣事、“龟兔赛跑”的哲理故事,不时博得全场阵阵掌声。
 
武汉教育基地办公室冯灿主任特别邀请马院长为同学们再次倾情朗诵了经典诗歌《再别康桥》,在缓缓的音乐声中,同学们领略了诗歌的魅力,也感受了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人文情怀。
 
对于2008级学生来说,“成就”报告是他们进入中国科学院后上的第一堂课,它一定帮助武汉教育基地学子走好未来的科苑求学之路,让同学们在欢笑背后体味更多的人生哲理、认真规划科研学习生活。
 
 

9月1日,大连化物所2008年新生入所培训在所礼堂拉开序幕。2007级硕士研究生、2008级博士研究生共100余人参加了培训。所长、党委书记张涛,副所长刘中民,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包翠艳,所长助理岳建平、冯埃生及各管理及支撑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开幕式。

张涛所长首先代表所领导及全所员工欢迎新研究生加入到大连化物所这个大家庭里来。随后,张所长详尽介绍了大连化物所的发展历史、近期的重要创新贡献和影响、创建科技成果转化及院地合作、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等,在规划中张所长重点介绍了正在筹建的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希望各位研究生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为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而共同奋斗。最后,张所长就研究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解答。
 
本次培训,管理及支撑部门相关人员还从期刊编辑、图书档案、计算机网络服务、保密知识、医疗制度、财务报销流程、职工福利及保险等方面为新入所研究生做了一系列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今年的培训增加了质量管理体系及计量器具的管理介绍和知识产权及专利申请知识培训,这些系列介绍使研究生在进所后能很快全面地了解化物所、适应新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化物所的科研、学习和生活中去。
 
入所培训历时共计四天,研究生还将接受国家安全形势报告、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讲座和消防演习以及社会实践考察等培训内容。(文/张晓洁 摄影/赵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