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煌回敦煌——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68场报告会侧记二

  • 李宗梅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创建于 2007-12-06
  • 5273
“敦煌现代石窟艺术工程”
1994年,常书鸿弥留之际,旅居海外18年的常嘉煌赶回北京,俯在父亲耳边承诺:“嘉煌回敦煌。”自此,常嘉煌像父亲当年一样,放弃海外的优越生活,开始了“敦煌现代石窟艺术工程” 。
 
12月5日,著名画家常嘉煌先生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讲述了敦煌文化传承的点点滴滴。
 
常嘉煌,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科,1984年赴日本留学,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油画,作品有《烛》,《梦乡》,《酒泉的传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其名字取自“嘉峪关”和“敦煌”。常嘉煌的父亲是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母亲则是被称为敦煌痴人的画家李承仙。
 
敦煌——伟大民族文化交融的极致,这样的艺术与文明引领我们跨越千年时空,神游万里辉煌。这是一个艺术家魂牵梦绕的地方,一个传统文明和现代艺术的伟大结合点。
 
敦煌是河西走廊的最后一个绿洲,这样一个为远游的僧侣提供休息的地方,使得这个地方成为文明与艺术的繁盛地。敦煌经历了从汉朝到南北朝时期的鼎盛,吐藩王朝的空前繁荣,再到后来由于交通的发展,使得敦煌冷落,成了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这种情况下敦煌有了前所未有的损坏,直到清政府时期移民才缓解。
 
常书鸿先生在留学法国期间偶然看到敦煌艺术,便决定回国发展艺术,在真正来到敦煌后,他深感自己应该休善保护敦煌艺术,这使得他为之奉献终身。
 
“敦煌现代石窟艺术工程”的构想,一是复原敦煌壁画里面最精美、艺术性最高、保存得最好的一个洞窟,二是把过去被盗往国外的敦煌艺术品复原到窟壁上。此外,还要开凿一些进行现代壁画创作的洞窟。
 
2003年7月,敦煌莫高窟西59公里荒凉戈壁的一个古河道上,响起了叮当的凿锤声,一个新的石窟正在开凿中。新的石窟将用现代化的设计方法,临摹一些唐朝时期的壁画,第一个石窟叫海外遗玉窟,想把伯希和、斯坦因等人盗到国外的藏经洞绢画复原到穴壁上,第二个洞窟是想复原唐代贞观年间的220窟。还想设计一些现在的三维图画等等,把现代与古代艺术结合到了一起。
 
听了这个报告,我被常嘉煌先生一家对艺术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这种无私的奉献增强了我的民族自豪感,我为我们有这样伟大的艺术和伟大的艺术家而自豪。我们的艺术还被世界上其他国家学习并以此为基础才发展了自己的艺术,我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影响力而自豪。
 
责任编辑:李宗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