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八说法——王蒙做客第116场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 井艳丽 林静柔 陈丽莎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1-06-17
  • 1050
王蒙先生激情演讲
现场同学向王蒙先生请教问题
“世界大同的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深”。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王蒙莅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第116场“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他在“历史上中国人对治国理政的八个说法”的主题演讲中,旁征侧引,幽默风趣,纵论中外古今,引起师生阵阵掌声。
 
 王蒙先生从事创作研究60余年,发表了《青春万岁》、《恋爱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等多部作品,被评为十三届意大利文学特别奖和日本和平与文化奖,应邀出访过50余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特别是文学交流的发展。近年来,他对老庄哲学有非常深刻的研究。
 
 谈到“世界大同”,王蒙先生引用《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包括儒家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都蕴涵世界大同的思想。他认为,“我甚至怀疑,中国在‘五四’以后,那么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天下为公,我们文化基因里已经有这个东西”。
 
 第二个说法是“以德治国”。王蒙先生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国君帝王将相能够做到道德上的模范,百姓就都有了一个规范,也就有了秩序、礼仪和判断标准。“有了这个规范也就有了统一,也就不会发生太大的矛盾,可以做到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但这是一种并不十分可靠的逻辑”。他强调,即使如此,以德治国仍然是中国老百姓非常接受的一个口号,因为以德治国包含了对权利集团的道德监督与文化监督。
 
 谈到第三个说法“中庸之道”时,王蒙先生表示,“中国的历史保持平衡主要体现在时间的纵轴上,简单说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人提倡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主张通过纵轴来实现平衡。
 
 接着,王蒙先生从中国古代经典出发,结合许多生动的现实事例,依次阐发我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另外几种说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物极必反,盛及必衰与否极泰来”、“无为而治”、“知白守黑”等。
 
 最后,谈到第八种说法“治大国若烹小鲜”时,王蒙先生引用《道德经》解释到,烹小鲜就是不必去鳞、肠,鱼太小了,不要来回的翻动,另外还包括火候怎么掌握。“与其说它的小心谨慎,不如说它的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以平常心来处理国家的大事”。
 
 演讲结束后,王蒙先生针对同学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他认为,中国文化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有些精华需要弘杨光大,但有些确实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一方面能够真正研究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又能够让它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当然也要吸收全世界尤其是欧洲、北美的优秀文化成果”。
 
 
 
 
 
责任编辑:井艳丽 林静柔 陈丽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