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纪事”征文之六:从象形文字的角度看科研

  • 崔国梁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11-07-08
  • 1164
亡、口、月、贝、凡——构成“赢”字。
 
亡——危机感。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和机会相反,危机是给那些没有准备的人的。人的天性是要过安逸富足的生活,没人喜欢劳碌奔波,更没人喜欢危机。但是,很有讽刺性的是,当忘记危机的时候,危机也就到来了。
 
我们做科研时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抢发”,就是说某个人的工作被同行抢先发表了。科研世界里只有第一,没有“之一”。这种“不兼容”性导致了残酷的竞争:这个实验要做得更快一点;这个想法要设计得更新一点;这篇文章要投的杂志影响力更高一点。
 
口——通畅的交流。科研工作不仅仅是要和实验小鼠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和人打交道。古汉语里面有一句“亲其师信其道”。进入科学院的研究生素质相差无几,得到导师指点多的自然就会进步快一点。那时候我们刚刚大学毕业,进入研究所,对前途充满了热切的渴望,同时也为不确定的因素所困扰。我们向“过来人”取经,希望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最好是有“捷径”。这个时候,我的导师秦莹教授告诉我:什么是捷径?科研世界里哪有什么捷径?如果一定说有,那么捷径就是不去追求捷径,脚踏实地地走路,按质按量地完成科研任务;不漂浮,不幻想;科研是未知世界,走了弯路错路,怎么办?要“退思”。想清楚了自己错在哪里,自己有哪些资源可以弥补,可以纠正。然后“勇进”,集中全部力量,不遗余力地去完成自己的目标。“退思”、“勇进”这两个词让我受益无穷。
 
除了导师,还有同学。研究所的圈子很小,所以平时通过做实验、听报告、上课和开会接触的机会就很多。大家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正好形成互补。在自己的工作中,正是这些朋友提供了无私而热情的帮助,有时候他们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帮我向他们的朋友寻求帮助。朋友、朋友的朋友……身处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一般的网络里,我们享受到了太多无形的便利和关怀。我真心地感谢这些人:他们曾经借给过我两三微升的质粒,也可能是给过我一两只实验小鼠,或者是一盘细胞,可能是一微克抗体,或许是一段使用离心机的时间。正是这点点滴滴,成就了一个科研项目,正是这无私的帮助和扶持扫清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所以,无名英雄和幕后工作者们更值得我们去感恩。
 
月——经年累月的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研是探索,既然是探索,这个过程就充满了风险和挫折。结果出来以前,我们可以给它做十几种可能性分析,每一种预测看上去都是那么合理,都像是正确的。但是只有实验结果出来以后,我们才能确认一种猜测,并且通过反复实验加以验证。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时间,离不开长期的坚持。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一篇优秀的论文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贝——科研资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事科学研究就像做一桌丰盛的宴席,离不开相应的科研资源。在发明统一的货币以前,贝壳也曾经作为一种交换等价物。所以,“贝”字含有“钱”的意思。科研经费的申请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也曾经帮助导师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科研经费标书的写作,要说明我们所从事的研究的临床医学意义和基础研究意义,并且有一定的初步试验结果的支持。当然,在科学研究中,贝并不仅仅代表钱;这个字还代表其他的资源。
 
凡——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心态。科研工作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博弈,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想象一个精致的科学模型是一件很陶醉的事,但是完美的科学模型不一定存在于现实中,其正确与否还要经受大量平凡工作的验证。验证的过程中必须有一颗平常心。科研世界里,只有少数人有惊人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人,想出来的模型不能被实验所证实。放弃一个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种智慧。果断地结束一个错误的设想,开始一段新的探索,这是一种痛苦但必须尽早接受的科研哲学。从平凡人到大师的成长道路上,可能会经历无数的放弃和重新开始,可能需要积累数不尽的“舍”与“得”的智慧。
 
科研世界就像是装满宝藏的宫殿,里面有无数的财富和奥秘,我们才刚刚走进它的大门,胸中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我们前面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已经走在探索的路上了,我们后面也有很多刚刚学习做实验的师弟师妹们。在这条长龙一般的科研队伍里,我们是承前启后的一环。我们传承,我们开拓,我们承担,我们前进。最后,我愿意和同龄的年轻同学一起共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营养研究所)
 
《科学时报》 (2011-07-05 A2 综合)
责任编辑:崔国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