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纪事”征文之十五:凭兴趣迈上科研路

  • 武秋艳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11-07-21
  • 3098
我是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一名硕士二年级学生,我的本科专业是材料成型及机械自动化,和心理学这个专业可以说是扯不上半点关系。
 
当初选择考心理所被同学称为“三跨”(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考研,虽然很艰难,但凭着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我坚持了下来并最终考入心理所。当我迈入心理所时,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我只是在考研时学到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至于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等都没有亲身经历过。虽然起点落后于其他同学,但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也一样可以作出很好的成果。
 
入所时,我的导师手头有一个课题是探讨汉语音形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的,包括其神经激活模式和脑电激活模式,而这两个方面是要通过不同的实验手段来考查的,两种实验手段涉及到两项不同的实验技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即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即ERP)。fMRI实验已经完成,而ERP实验还没有做。我是老师的第一个学生,所以在我入所后导师就让我摸索、尝试并最终完成ERP实验。
 
起初,当所里有人要做ERP实验的时候,我就从上课的地方跑到所里来给他们“打下手”,帮他们做一些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有任何不明白的及时向他们请教。每次我都会做好笔记,最后把不同实验的笔记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实验程序、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相同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把不同的部分单列出来,通过再次向他们请教或自己亲自查阅手册,彻底搞明白不同参数设置的前提条件分别是什么,以及不同设置所要考查的目的分别是什么。通过这一步,我对ERP实验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在我开始编写自己的实验程序时,用的是仪器本身配套的比较容易的编程软件,但我发现,这个软件比较“傻瓜”,有些期望的设置它不能实现,或者不能达到理想的设置,而一款心理学中广泛应用的软件(E-Prime)则相对灵活很多。学习这个软件对我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经过反复运行、调试,最终编好了能够正常运行的实验程序。
 
程序编好后便开始招大学生被试做实验。之前看师姐她们做实验的时候觉得实验准备工作做好,实验程序也保证能正常运行,那么顺利收集数据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而到我自己做实验时,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每次实验我只能多次主观中断实验,调试部分环节,一一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经过多次实验,我总结了可能导致噪音的一些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做了一个“经验积累”小册子。因此,之后的实验采集到的数据越来越“纯净”。
 
收集到数据,接着便是数据分析。脑电分析要结合之前的文献、相关经验和统计分析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我就查阅大量文献,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同时找资料开始学习统计分析(本科时没有学过SPSS等统计分析)。最后结合我自己的实验数据尝试分析,分析后发现有被遗漏的细节或者不恰当的地方就重新分析。而且,我力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在多次尝试分析之后才得到了最终的结果。
 
撰写学术文章也是科研工作中很关键的一环。我在研一下学期的时候往国外的期刊上投过一篇文章,在经过几个月之后还是被拒了,不过评审专家指出了我文章存在的问题并提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为克服某些语言表达及文章结构安排等基本问题,我读了很多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从中学习规范的学术用语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如摘要和前言等部分分别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论述、文章核心的部分应如何阐述等等。
 
另外,我深入学习了与科研工作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的高级功能,利用数据库高效查找文献的方法以及办公软件的高级用法(如批处理)等,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
 
成功是个相对数。对于我来说,从没有任何心理学实验经验,到能够在实验的各个环节(实验设计、实验编程、实验实施、数据分析、写成文章)上取得突破,这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对心理学科研工作的信心,但我不会满足于此,因为我只是迈出了最艰难最重要的一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还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素质。
 
(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科学时报》 (2011-07-20 A2 综合)
责任编辑:武秋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