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科院召开研究生工作会议强调:推进研究生教育要有急切感紧迫感

  • 黄辛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10-07-21
  • 7745

  本报上海7月20日讯(记者黄辛)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今天在上海召开的中科院研究生院第四次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创新2020”为契机,增强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急切感、紧迫感,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战略目标。

  “目前中科院已经开始部署‘创新2020’的相关启动工作,对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白春礼还专门召集座谈会,专题学习传达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他强调,全院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研究生院、中国科大、各研究所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协调配合,扎实完成全国教育工作会确定的中科院参与承担的主要任务和试点项目。要通过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完成相关任务、试点项目,带动、推进、加强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创新和深入发展。

  白春礼在大会主旨报告中认真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对中科院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他谈到,沙特不仅要在沙海里造绿洲,而且要在沙滩上建国际一流的研究生大学。2009年初才开始建校的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起点很高,一开始就致力于将前沿科研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定位就是世界一流。不仅全球招聘校长,而且全球聘请系主任、普通教授,还面向全球建立学术联盟,把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作为合作伙伴,也积极主动与中科院建立伙伴关系,开展学位项目的合作。

  “因此,中科院必须增强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急切感、紧迫感。”白春礼表示,中科院目前承担着国家最大规模的研究生培养职责,要积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要求,开阔视野、胸怀全球,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在教育观念、模式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为国家在国际高层次人才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作出应有贡献。

  白春礼强调,今后10年,中科院研究生院要围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战略目标,全面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在结构调整和优化中,争取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规模的较快发展;在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争取博士生培养规模有所增长;构建兼顾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前沿的学科结构,在全国性的学科评估中绝大部分学科能够位居前列。毕业生要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创业和管理的重要骨干力量,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应居于亚洲领先地位。

  一份权威统计表明,中科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力量,始终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方针,在几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中,遵循在高水平科研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规律,依托科教优势,坚持育人为本,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注重开放合作,深化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已经累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了13.1万名优秀人才,其中硕士5.6万名、博士3.7万名,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管理等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

  目前,中科院毕业生中的84%直接输送到社会,成为高校、其他科研机构、企业、机关等不同行业的重要人才资源;只有16%留在中科院系统内。这既表明中科院的社会贡献,更表明中科院的社会责任。

  “要从自身培养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更多着眼国家和社会需求,承担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职责。”白春礼指出,要深化院所结合、科教融合机制,进一步推动科研工作与教育工作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建设“共有、共治、共享”的研究生院。全院上下必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既要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又要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更要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促进其全面发展,切实履行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任务。

  据悉,按照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中科院参与承担了国家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高中和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实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任务,并参与承担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构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协调互动的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研究型大学学术绩效评价制度,改革高等学校人事制度等国家试点项目。

  中科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主持会议。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王颖、马石庄、苗建明先后就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学生管理、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作专题报告。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金属所、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培养单位先后作重点发言交流。

  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7-21

 

责任编辑:黄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