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渌院士和诺奖得主斯穆特教授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 易小华 刘志帅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8-11-16
  • 4101
摄影:平爱国

【新闻网讯 记者易小华 刘志帅报道】2008年11月14日下午1:50,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76、77场主题报告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关村教学楼S101教室开始,两场报告会的主讲人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于渌院士和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教授。 

  于渌院士演讲的主题是“演生现象——对构建论的挑战”。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教授主持本场讲座。于渌院士首先介绍了物理学中关于“构建论”的一个著名争论,从“内涵性研究”“外延性研究”等基本知识入手,引出了“演生现象”的概念,接着结合水的三态变化等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相变、临界现象等基本的理论知识,展示了奇妙而普遍的演生现象,在讲解过程中,于渌院士配合了大量的真实照片,图表,公式以及与理论相关的著名科学家照片,引导观众一步一步深入“演生现象”的探讨之中,并进一步把“演生现象”深入到生物和化学领域,最后以对建构论的展望结束了此次讲座。 

  在报告过程中,于渌院士时不时穿插科学研究背后的一些奇闻轶事来调节现场气氛,作为一名集诸多荣誉于一身的老院士,依然是那样的神采奕奕,不禁让听众肃然起敬。而整个讲述过程行云流水,引人入胜,更使听众为老院士的睿智博学、严谨幽默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在提问环节中,观众踊跃提问,于渌院士也认真谦虚的回答了每一个问题,进一步诠释了“演生现象”的相关问题。 

  随后,举行了乔治·斯穆特名誉教授聘请仪式,苏刚副院长为斯穆特颁发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名誉教授聘书。在热烈的掌声中,斯穆特教授出场。他的讲座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他讲述了关于他的研究领域的一个话题“宇宙的起源”,斯穆特教授先是引用了中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以及自己小时候对于宇宙和星星的一些好奇来引出探讨的主题,然后通过一个个动态模型,加以形象的语言介绍,生动地刻画出了宇宙的起源过程,将这个古老而高深的话题讲解得浅显易懂,激发了大家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讲座的第二部分是“卓越大学:为加快科技变革培养人才”。在这一部分中,斯穆特教授分享了自己个人对“科技和人文”的独到见解,他首先分析了什么是“卓越”,“卓越大学”在他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列举了一些“卓越大学”应该提供的一些课程项目等。他还通过详细的图表数据展示了通信、计算机的技术和应用的高速发展和革新,并在最后大胆地预测了信息科技和生物技术的融合。斯穆特教授的演讲内容充实、分析深刻,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新颖独到的见解为听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幽默诙谐的语言也为演讲增色不少。演讲结束后,在场的师生针对宇宙以及科技变革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斯穆特教授均给予了详尽细致的解答。于渌院士了主持本场报告会。 

  于渌院士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在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高温超导、强关联电子系统、低维量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乔治·斯穆特教授自1970年开始,一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目前正在研究天体物理学和观测宇宙学,在2006年因为发现了“黑体形式和宇宙微波背景射线的各向异性”而和约翰.马瑟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次报告会中,两位主讲人从物理学等的实践出发,引导大家经历了一次探索科技奥秘的精神旅行,听众们也从中不但获得了对科学和科学研究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一流科学家的人文风采。 

 

责任编辑:易小华 刘志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