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院士呼吁:走出生态危机,重树科学发展观

  • 孙岩松 李艳华 王先华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4-11-08
  • 1288

  〔研究生记者团 孙岩松 李艳华 王先华报道〕 当前,能源危机对于整个人类都是一个亟待攻克的难题,而对于中国,这一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对此,刘东生院士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

   记者: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工业化的飞速发展,资源危机要求我们提出更好的策略,那么,您对此有没有新的见解?

  刘东生院士:中国的能源生产总量16亿吨标准煤,占全球的11%,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同时能源的消耗为16.8亿吨标准煤,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可以说是消耗相当厉害。今后发展要以水力资源为主,另外发展太阳能、风能以及还没有利用的新能源比如水化物,这些都是大有前途的。

   记者:相对于矿产资源来说,我们一度认为水资源是洁净的,可是,目前我们对水资源利用也造成了生态破坏,请问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刘东生院士: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我们对水能的正确利用不是污染,而是对生态环境引起了一些改变。比如修坝以后,下游地区干旱,这就造成了生态变化。对这一问题,我们要辩证的来看。任何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只要在一定程度可容许的范围内,改变是难免的。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那些地区的环境怎么保护?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最好做一个环境影响的评价,比如说100年,50年,10年。在这个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水能进行利用,如果这样的话,水资源利用所产生的生态变化就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记者:我国北方水土流失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导致沙漠化尤其严重,请问,您认为我们还要采取哪些措施?

  刘东生院士: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小流域治理等,这些措施都是很有效的,但要注意因地制宜。另外,治沙是一个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国家的大力投入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过去三年,国家投资了110亿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果有相关措施能及时跟上现实情况的变化,我想效果会更好的。

   记者: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要并重保护,也就是说要积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那么,该如何做好权衡?

  刘东生院士:在社会的发展中,人们过渡沉浸于了征服自然的乐趣当中,没有注意到盲目改造自然的恶果会悄然袭来。但是,仅仅从化学燃料导致的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来看,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就到了一个严峻的地步。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这样一个新的科学发展观,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应该真正贯彻到我们整个人类的工作中。毕竟,环境的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面对。

   记者:野外勘查工作是十分艰苦的,可是你坚持60年如一日的工作,是什么动力支持着您?

  刘东生院士:我们职业就是搞地质,就是和野外工作打交道,所有的需要都是理所当然的,不能仅靠个人的好恶来决定是否坚持。况且我们还不是完全野外工作,有的人为了国家矿产开发一辈子在野外工作,他们更值得我们敬仰。相比来说,祖国更需要象你们这些年轻人,希望你们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其实,能发现自然的奥秘,是值得高兴的事,是能够引起人的极大兴趣的。

 

责任编辑:孙岩松 李艳华 王先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