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之自然与文化的纠缠——中国古代文人的诗画与炼丹

  • 李艳丽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4-09
  • 429
吴彤教授在演讲
吴彤教授分析诗句
吴彤教授展示绘画
【新闻网讯 记者李艳丽】4月8日晚7:00,在中关村园区S101教室,清华大学吴彤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以“自然与文化的纠缠——中国古代文人的诗画与炼丹”为主题的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孟建伟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吴彤教授为大家解释了研究古代诗画和炼丹的原因,分析了中国古代诗画中的自然和文化,对比了东西方绘画方面的差别,讲述了中国炼丹术的发展过程。对于研究古代诗画和炼丹的原因,吴彤解释说:“通过研究诗画,可以看到古代人关注自然,敬畏自然,讴歌俊秀神奇的自然,古人在抒怀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一种博物情怀。现在科技发展迅猛,城市里满眼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通过书画,可以看到古人描绘的可游、可亲、可居的自然,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是文化的自然,是人之自然。”
  
    中国古代诗画中,人与自然是交融在一起的。吴彤介绍,古代自然诗可分为三类——山水诗、田园诗、农事诗,陶渊明的山水诗是其起源,农事诗可追溯到《诗经》,他通过王维、杜甫、常建等文人的诗,让大家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美的意境。中国古代的绘画中最贴近自然的是山水画,它逼真地描绘山水、草木,但画风是写意的,这种写意的随意中渗透着程式,比如“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程式之说,中国古代的绘画是随意和程式的结合,而且道家、儒家等思想对绘画也有影响。 

    吴彤通过古代中国画和西方画的对比,说明两者的区别。他介绍,达芬奇画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作,是用焦点透视表达意境,中国画则是散点透视,通过这种散点透视可以用空间来表示时间,如“读”《清明上河图》,从右到左可以看到季节的变化。关于画中人物,中国画中人物总是在不起眼的角落,是融合在自然中,而西方画中,人物多出现在画面中央的位置,突出他们的人本主义。
  
    对于炼丹术,吴彤简述了它的起源、发展、长盛不衰的原因以及文人与炼丹术的趣事。中国炼丹术的发展,使人们得到了火药、砒霜的制得方法,掌握了一批药物,创造出一些实验的方法和设备,但炼丹术并没有发展为化学,是因为缺少定量分析,五行之说和封建迷信阻碍了人们对物质的认识,炼丹主要以火为主。吴彤认为古代文人对炼丹术也颇感兴趣,“像白居易、苏轼、陆游等,还留下很多诗篇和故事”。 

    讲座最后,吴彤总结到,中国古代诗画中的自然观是深入文化的自然观,是与审美相结合的自然观,不是开发和剥削的自然,是有机的、生命生生不息的自然,从诗画中我们可以在文化积累中获得新的启示。
 
在互动环节中,吴彤解答大家的疑惑,解释了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的关系,人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转变,现在中国绘画形式的多样性等。笔者相信这样的人文讲座可以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全面发展,大家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责任编辑:李艳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