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学贵乎博而业贵乎精”——郑金生解读科研人生

  • 刘晓奕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3-20
  • 151
郑金生正在演讲
郑金生正在演讲

【新闻网讯 记者刘晓奕318日晚19点,M060期明德讲堂在中关村校区S101如期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卫生部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郑金生以“余本为书生”为题,与听众们分享了自己有苦有乐的科研人生。 

 

对于题目“余本为书生”,郑金生解释它可以有两种理解。既可以是“为(wéi)书生”,做了一辈子的读书人,也可以是“为(wèi)书生”,为了书而活着。谈及早岁初入门道的经历,选择药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郑金生认为一方面“选专业要看功底”,另一方面是当时“随时准备没有西药”的大环境需要。别着驳壳枪、跟着劳改犯采药是他最早的学药经历。在学习5年正统植物学打下学习本草的基础,并师从于专长本草及文献的马继兴恩师后,郑金生抱着学无止境的态度,群访名师,其中他尤其谈到了尚志钧先生令他受益匪浅,师生一夜长谈,先生不谈自己的成就而是将“走过的弯路、栽的跟头”告诉了他,并说“学贵乎博而业贵乎精”,这也成为了郑金生三十多年来的座右铭。

 

研究生时郑金生选择“宋代本草史”作为选题,马继兴老师认为“搞清楚一本书就很好了”并交给他一本宋代《履巉岩本草》,郑金生将202个药图均手画成墨线图,但其中第一种本草“人参苗”就成为了他的“拦路虎”。《履巉岩本草》写于南宋,记录的是小区域的地方本草,而人参并非南方植物。此时,郑金生想起了尚先生所授“学贵乎博”,于是找来了宋代所有书籍包括笔记小说、药书、地方志等,终于在《咸淳临安志》中找到了对应本草,并根据作者身份、书中地域信息、实地考察等推断出书中“人参苗”为杭州慈云岭一带一种伞形科土人参(粉沙参),他也感叹当初恩师所言甚是。

 

郑金生谈到,“无论做什么学问,都要从目录学开始”,将这个领域所有的文献目录搞清楚,这个过程他花了十年,资料收集和分析运用大致随后亦可穿插其中。学生还应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在实践研究中跟老师多学东西,这属于一种“借力”。同时郑金生将自己的本草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刊登连载,结识了许多青年朋友,他说“书生不是书呆子,没有群体很困难”。

 

“成果不光靠努力,还需要机遇。”19932013年,郑金生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挑战也是机遇,他被任命主持《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中《药学分典》的编写。类书的编写与丛书不同,需要将这个领域的所有文献打乱,分类重新编排,其中要过五关:底本寻获、作业载体、框架分类、药物鉴定、编校配合。二十年他和他的团队脚印遍布海内外,收集调研医药古籍,有时找到一个图书馆,每天最早到门口等开门,又最晚从图书馆中出来,大量阅读查找文献的过程他形容“就好像沙漠中的人喝水”,虽然其中艰苦难为外人道,但他说“能做成事是人生中最高兴的”。同时郑金生也感悟,做任何的大项目都需要有系统工程的眼光,对进程中各个细节运筹帷幄,否则便会捉襟见肘。

 

1986年开始,近二十年内郑金生到访过十多个国家,“当国旗因你的到来而升起时,骄傲与自豪之情是难于言表的”,他动情地说到。郑金生遍访名师,以文会友,认识了许多著名学者,其中有些成为了终生合作伙伴,在国外交流切磋学问时,他认为要“有什么说什么”,敢于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比如一次有人将“齿如瓠犀”中的“瓠犀”翻译成犀牛,他立即根据自己的植物学知识提出“瓠犀”指瓠瓜的子,因排列整齐,色泽洁白,所以常用来比喻美人的牙齿。讲座中展示的多数海外经历的照片均有中国国旗,他认为国旗让他感到自己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而是一个国家,最欣慰的便是你做出的成绩让外国人尊敬,为祖国争光。

 

科研的最后还需学以致用。中医药学需要靠“三条腿”走路,即实验、临床和历史文献,“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医药学中由人文原因造成的问题还须用人文的方法解决。1990年前的中药教材中均认为龟甲入药需要腹甲(龟板),他当时便很疑问,龟的上、下甲会有不同吗?通过文献调查和历史考证,发现“古人上下甲皆用之,今人惟用底版入药”,同时他也翻阅元朝之前所有医药古籍,发现其中并无龟板一说,研究巫家、道家、医家使用龟甲的历史演变,他最终证实龟上、下甲皆可用,此后药典、工具书、教材等便将龟甲药用部分改为背甲与腹甲。

 

演讲的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郑金生都做了幽默并详细的回答,他不否定现在西医的主体地位,但中医亦有其巨大作用,如改善亚健康,部分疗法更为简洁等,而它的思想方法主体形成于封建时期,有其缺点,我们要发掘它的有用之处。中医西医并不是非此即彼,我们中国人有两种医学来保健是幸福的,中医学科在未来是有发展的。

 

郑金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卫生部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客座教授,日本茨城大学人文学部客座研究员, 2003年荣获国际传统医学年度大奖。从事中医药教学、医史文献研究30余年,主攻中国药学史。发表中国医药学史及文献研究相关论文150余篇,出版有关书籍50余种,其中包括《历代中药文献精华》、《本草纲目索引》、《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史》、《中国古代的养生》、《食疗本草译注》等书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及其它各种奖励10余项。

责任编辑:刘晓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