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京城雪花飞舞,呈现早春时节难得一见的风景。当日上午,研究生院“笃志讲习班”第三讲在玉泉路园区开讲。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以“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从‘老三篇’谈起”为题,与笃志班30余名同学深入交流。
上午九点,讲习班正式开始。马石庄副院长径直走向了同学中间的位置入座,而让三位同学坐到了讲台的位置。这一座次“安排”让课堂的气氛融洽了许多,同学们一下子也放松了许多。
记者注意到,马院长并没有拿出准备好的讲课稿,也没有为同学们展示精美的PPT课件,而是在桌上摆了两本收录了《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老三篇”的《毛泽东选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正襟危坐的授课,而是一次平等融洽、推心置腹的“畅聊”。他首先请同学们谈谈关于“老三篇”的观点。
在谈到白求恩为何会为支持中国革命而不辞劳苦,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时,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因为“善”,因为善良的人会真心地不计得失地帮助别人。白求恩于1938年初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挠,来到延安;同年4月,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边区。他带着战地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医疗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白求恩精神是国际主义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在学习讨论中,同学们逐步集中到这段经典内容:“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谈到“为人民服务”,多数同学不约而同地念起“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有的同学认为,张思德同志只是一位普通的警卫战士,他的事迹也很平凡,但是平凡中见伟大。党的领袖如此关心一个普通党员和战士,表现出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
针对“愚公移山”的精神,同学们普遍被那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和那种“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那种坚忍不拔、奋斗不止精神所感奋。
在和同学们交流过程中,马石庄副院长也谈了自己对“老三篇”的看法,他认为,“老三篇”虽然是过去的提法,但“老三篇”中所倡导的精神始终不会过时。比如,人在一生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从困境中取得胜利,关键的一点是要有坚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一点就是“愚公移山”告诉我们的。比如,人最宝贵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看一个人的素养甚至信仰很多时候是在一些关键时刻体现出来的。人是社会的人,要承担社会责任,责任可大可小,小则善待父母,大则服务社会,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爱、不孝敬的人很难做到什么责任、奉献。这些朴素的观点,都可以从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中体会到。对于同学们的观点,他时而鼓励、时而反问,激发同学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同学们纷纷结合实际畅谈自己对于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如何做好科研和本职工作、如何对待生死观、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等的看法。
此次讲习班虽然是从“老三篇”谈起,但是谈话并不局限于“老三篇”,涉及到人生观、科研的使命、态度和方法,当代研究生的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同学们不仅有机会较为深入地学习阅读“老三篇”,而且对如何更合理地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等深层次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许多同学反映,马老师讲课方式新颖,内容多样,往往从一个点发散出去,不断地向外延展,遇到问题就询问同学看法,引导同学正确地认识社会,收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