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由数学科学学院组织的夏季学期院士系列讲座第五讲在中关村教学楼S204教室举行,本次报告邀请的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攀登项目“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
石钟慈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数学家,他1933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家数学系。1956年首批赴苏联攻读计算数学。196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65~1986年任教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1987~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员,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91年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本次讲座石院士针对夏季学期的课程特点,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数学学习与研究的亲身体会,为参加讲座的师生详细介绍了他的求学经历。首先,他从自己小学阶段讲起,饶有兴趣地回味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并且指出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兴趣,同时也强调正是那段时期艰苦的锻炼培养出了他坚强的性格。然后,他又带领大家回忆起自己的三年中学生活,当他提到因为住在寺庙里而养成与和尚共同的生活习惯时,教室里爆发出爽朗的笑声。中学毕业之后,石院士选择了当时被称为不受欢迎的数学,考取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并在一年之后随着1952年全国范围的院系调整来到复旦大学,在上海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数学所从事计算数学方面的研究,当讲到这段情节的时候,石院士还特别提到了华罗庚先生对他的教诲,强调正是华先生的鼓励让他坚定了从事计算数学的决心。但是,当时中国的计算数学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了能够更好的从事研究,他随后来到了前苏联科学院数学所攻读计算数学,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有幸认识了索伯列夫、盖尔芳德等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学成回国之后,他先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后来又来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且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87年。在此期间,虽然也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被称为“修正主义苗子”,但是始终没有改变他对未来坚强的信心。拨乱反正之后,他受洪堡基金资助来到德国,此时的他已经是48岁了,不仅要重新捡起停滞了十年的数学研究,同时还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面对这被他称为“一生中最后的转折点”,他毅然咬紧牙关,艰苦奋斗,在两年的时间里做出了骄人的成果,得到导师的认可与赞扬。在讲到这段经历时,石院士还特别提到了自己学习外语的心得:外语只要精通一门,再学习第二外语就会很容易了。更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在整个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石院士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强烈兴趣,或许正是这种对音乐的热爱使得他能够更擅长理性思维,更能静下心来从事科研工作。
介绍完自己的人生经历之后,石院士还指出兴趣、奋斗与机遇是个人成功的关键,并且强调从事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写论文,同时他还流露出了对学生以及对教师工作的热爱。讲座的最后,石院士还认真回答了部分同学的提问,并再三强调从事数学研究一定要专心、坚持、刻苦。通过聆听这次讲座,相信一定会对大家未来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