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敦煌——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68场报告会侧记三

  • 冯振洲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7-12-06
  • 5820
敦煌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一个奇迹,代表着一个伟大民族文化交融的极致,敦煌艺术与文明会引领我们跨越千年时空,神游万里辉煌。
敦煌景色
敦煌飞天
常书鸿先生在工作。

邓小平曾说:“常书鸿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宝”。这体现出常书鸿先生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不凡成就和地位。12月5日,常书鸿之子常嘉煌应邀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表第68场主题演讲,再现了常书鸿在敦煌文化传承中的曲折经历和杰出成就。

常书鸿早年留学巴黎,学习绘画。在巴黎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在常书鸿事业渐入佳境的时候,一此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了敦煌的艺术,并被敦煌艺术所深深震撼。他毅然放弃了在法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了但是还处在战乱之中的祖国。
 
常书鸿肩负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重任,来到敦煌。他面临的是重重困难,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与在法国的条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对于他来说,人生第一次到了如此艰苦的地方。按他自己的话说:“从我们到达莫高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感到有种遭遗弃的服‘徒刑’的感觉压在我们的心头,而这种压力正在与日俱增。”由此可知,敦煌莫高窟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坚持着,无论困难有多大,其信念一点也没改变。
 
常书鸿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他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赞扬,他的一生为莫高窟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人们把他成为“敦煌的保护神”。
 
张大千在离开敦煌是曾说“要在敦煌呆下去,即使不信佛,也得将自己修炼成佛爷。”而常书鸿做到了,他像一个苦行僧一样,无欲无求,默默地守着敦煌,而且这一呆就是四十年。常先生在以以此答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问时说:“如果有来生,我还做常书鸿!” 他还曾说:“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真正的艺术家并不看重这些。”  
 
对于研究生来说,常书鸿更是一个榜样。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或许研究生们都会遇到自己的“敦煌”,到那时,我们能不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并克服艰苦恶劣的环境?能不能视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能不能像苦行僧那样坚持自己的理想?
 
常书鸿先生已经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如何为自己的理想而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样的人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如何跨越人生的“敦煌”。
 
责任编辑:冯振洲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