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张征教授做客“记者沙龙”

  • 赵广立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11-12
  • 1339
什么样的新闻才有经久的魅力?11月1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张征教授应邀做客中科院研究生院,参加记者团第八期“记者沙龙”交流活动。张征教授从消息写作和通讯的采访写作两个方面,通过剖析正反两方面的例文,深入浅出地讲授了新闻采写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让到场学生记者感受到新闻“用事实说话”的魅力。
 
消息写作中,简扼的导语有多重要?“信息爆炸的时代,编辑们审稿都只看导语。”张征教授说,“导语好就上(报刊),版面不够从后面切,不够,再切。你看一个导语得有多大的信息量?它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何故、产生的影响七要素齐全。所以,消息的导语要突出最重要的事实,突出新闻价值。”
 
随后大家当堂训练了导语写作,分别按《科技日报》和《北京晚报》的角度从文章《萝卜》里提炼导语。看着精简后的导语,在座同学啧啧称是。
 
讲到通讯的写作,张征教授重点强调了通讯的采访,“缺采访是不行的,新闻是要用事实说话的,事实是什么?是你的主人公的原话,是你的镜头。”
 
张征教授谈到了一个采访的通病:采不到有价值的信息。她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一是记者没有问出水平,二是记者的提问“难为了”被采访对象。
 
“一个好的记者,他就是一个话匣子,几句话就能让对方畅所欲言。所以,你的提问一定要激起对方的谈话热情。”张教授坦言,要做到好的采访,的确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并且要跟对方有同样的视角、共同的话题。
 
“慈善晚宴上的采访,你就得着装入时;采访民工,你就得是个泥腿子。平行了,才能对话。”张教授说。
 
“没有人会喜欢平铺直叙。”张征教授介绍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新闻而不是小说,这是新闻的进步。新闻语言已经摒弃了模式化和机械化,有了多种多样的创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表达,不是叙述。写新闻人物、新闻故事也可以写的跌宕起伏。”张征教授带领记者们一起鉴赏中国青年报特稿《艾滋病人和总书记握手后的生活》、新华头条文章《警察任长霞》、新华视点新闻《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文章中,故事写得有声有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同学们深深地为新闻表达的魅力所折服。
 
“新闻离不开新闻事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有力的地方。”张征教授最后总结如是说。
 
 
 
 
责任编辑:赵广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