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谈科技新闻应该从下游延伸到中游和上游进行报道

  • 李伟、何海勇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12-08
  • 841
   “记者要从科技新闻的下游逐步延伸到新闻的中游和上游,也就是说我们要到事件发生过程中,甚至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展开报道。然而一般情况是在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后才去报道,其实我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报道。”

 【新闻网讯 记者李伟、何海勇报道】127日,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经济社会部高级编辑蒋建科走进中科院研究生院,并做了题为《科技新闻:让科技更精彩》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科技新闻记者应该将报道延伸到新闻的中游和上游,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甚至之前进行报道。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为什么要到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甚至之前就进行报道呢?

蒋建科以自己为例说明了其中的道理,“我在农科院读在职硕士时,我发现导师的案头有一篇‘三元结构’的文章。这篇文章指出人均口粮消费以每年3公斤的速度下降,而我们的生产结构却还保持着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所以老师就建议把粮食作物的一部分划分出来改种饲料作物,否则粮食作物种植出来后再用作饲料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就在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尝试把它编成内参。没想到编成后竟有三位副总理批示,老师就申请到了600万的科研经费。”

的确,帮助科学家争取到科研经费,媒体在其中发挥了不小作用。科学家将科研成果上报到政府决策层,未必能引起政府的重视。而媒体则不一样,一是因为媒体报道的时效性强,报道更加快速及时。另外一方面就是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媒体作为第三方更加公正,带给决策层的可信度更强。

2005年,蒋建科了解到中科院院士、中国农大教授吴常信培育成功了“农大3号”节粮小型蛋鸡,每只小蛋鸡可以节省20斤粮食。当他提出要对吴常信做一期专访时,吴常信甚至还满腹疑惑——在中国农大,这样的研究成果遍地都是,区区一个“小蛋鸡”有什么值得报道的地方呢?

但蒋建科坚持要做一些尝试。他敏锐的抓住了“节粮”这一信息,发表了《我国蛋鸡育种技术世界领先》一文,经过分析后指出,该品种每年将为国家节省粮食70亿公斤,为农民多增收100多亿元。结果这一新品种的研究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

批示下达后,甚至连吴常信本人都感到不可置信,“你说批就批了,难道你和回副总理认识吗?”蒋建科幽默的回答说:“不错,我认识回副总理,但是回副总理不认识我。” “我判断回副总理必然批示有两方面的依据,一个是2004年中国的养鸡业遭受了禽流感的沉重打击,中央必然要出台政策恢复养鸡业。另一个是‘小蛋鸡’符合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我其实只是为科学家讲清了一个道理而已,我之所以预见到回副总理会批示就是因为跑到了科研的前面。”蒋建科对自己的工作做了上述评价。

蒋建科把科技新闻记者的工作定位为“轻武器”,尽管和科学家的“重武器”相比,“轻武器”少了些火力,但是对“重武器”的推进有重要意义。他还提出了“专家型记者”的概念,“据我了解,现在有一半以上的记者是‘专家型记者’,并且‘专家型记者’会是将来记者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记者的特点在于他们独特的视角,其实记者往往是眼观六路,既了解中央政策,又清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然后将二者进行配对和对接,往往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新闻的记者不仅是科技信息的传播者,甚至可能在很多层面是成为政府决策的影响者,成为科学研究的潜在推动者。这就必然对记者的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只有既具有丰富的新闻传播经验,又具有科技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科技新闻记者这项工作,对于科苑学生来说,这很可能就是一个契机。

 

 

 

责任编辑:李伟、何海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