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学年”进行第五期报告 姚建年院士解读有机光电功能分子材料

  • 李林 赵广立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1-07-04
  • 811
姚建年院士做“国际化学年”科学系列讲座第五场报告

【新闻网讯 记者李林、赵广立报道】7月1日上午,“国际化学年”科学系列讲座第五场报告在阶一5成功举办,讲座邀请到姚建年院士以《有机光电功能分子材料及其低维结构》为题向科院学子做了报告。
 
    报告围绕有机光电功能分子材料,介绍了其发展方向、应用前景、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内容。据介绍,有机光电功能分子材料具有价格低廉、可裁剪性强、可旋转涂膜制备柔性器件等特点。在发光、显示器件、太阳能电池、激光、光催化、信息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有机光电功能分子材料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姚建年院士表示,虽然对其研究非常有价值,但也必须认识到有机纳米结构制备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晶态有机纳米结构的制备、单分散性好的有机纳米结构的制备、特定形貌和结构的有机构米结构的制备,这些问题制约了对介观尺度下有机分子体系物理化学本质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应用研究。姚建年院士也指出,目前的瓶颈问题在于虽然现在科学家制备了大量的有机纳米结构,但是其中许多都是偶然的发现。在可控制备方面,还远远落后于无机纳米晶体。这进一步制约了对介观尺度下有机分子体系物理化学本质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应用研究。
 
    姚建年也介绍了目前有机光电功能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他说:“今天,化学家在分子层次的合成方面几乎可说随心所欲。但是,在保证分子按照特定的方式组装或聚集,从而形成尺寸和形貌可控的有机低维结构并表现出设计的功能方面,还有许多未解的难题。”姚建年院士也介绍了他所带领的研究组研究进展,“我们的研究组围绕着有机低维结构的可控制备为核心。一方面,从分子结构的裁剪出发,我们试图控制聚集态结构;另一方面,我们更加关注分子聚集或组装的实际动力学过程。特别强调如何创新合成方法,来调控成核与生长阶段,从而实现有机低维结构的尺寸、形貌、结晶性和它们的单分散性控制。在探索有机低维结构的介观特性的基础上,发展新型光电功能材料与器性。”
 
    姚建年院士是福建晋江人,1990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95年8月到1999年4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室主任、所长助理。1999年4月起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4月到2008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1月起至今,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他是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长期从事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和应用探索研究,在利用纳米尺度效应调控有机分子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能、无机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光致变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2004 年以成果“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1995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多次获中科院优秀导师奖。目前承担九七三项目、 863 项目、基金委重点及院重大创新项目。2003年由他为学术带头人的“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与表征”获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迄今已在包括Nature,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等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 148 篇(他人引用 560 次),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合著和合作译著各一部。 
 
    “国际化学年”科学系列讲座背景:
 
    第63届联合国大会确定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以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2011年正值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前身国际化学会联盟(IACS)成立100周年,也适逢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

    中科院“百人学者论坛”组织知名化学专家到研究生院做系列专题讲座,讲座彰显化学对于知识进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并重点介绍国际化学学科的最新进展。此前已成功举办四场。

 

 

 

责任编辑:李林 赵广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