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在H7N9禽流感病毒溯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 韩梅 (微生物研究所)
  • 创建于 2013-05-06
  • 325
图1

今年3月,在我国上海和安徽地区发现了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并造成病人死亡。之后的数周中病例先后出现在江苏、浙江、北京、河南、台湾和江西等省、直辖市,感染人数超过100人。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H7N9亚型流感病毒感染人,并造成高致病。
   
    今年4月初,随着国家CDC完成了最初3株H7N9禽流感病毒的测序,中国科学院迅速组织了以微生物所高福研究员为首的H7N9禽流感联合攻关团队,加入了病毒溯源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所、北京生科院、上海生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等6家院内机构,和国家CDC、泰山医学院共同完成了H7N9禽流感病毒的初步溯源工作。生物信息学工作进行主要依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网络信息中心的已经建立的禽流感数据库和计算资源来完成。第一完成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该研究结果已经于5月1日被国际著名杂志The Lancet在线发表。
   
    研究发现,造成这次禽流感暴发的H7N9病毒是一种新型的重配病毒,主要由4个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重配而成。病毒的表面抗原血凝素(HA) 基因很可能来源于我国长江三角地区鸭群中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而这种病毒很有可能是由在东亚迁徙线路上的候鸟传入我国长三角地区鸭群中。另一个表面抗原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最可能来源是经过我国的迁徙候鸟,而鸭群很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宿主将野鸟的病毒传入家禽。从HA和NA基因进入我国鸭群的时间来看,HA基因要早于NA基因。另外六个内部基因片段来源于在我国家禽中(主要是鸡群)流行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这6个基因片段并非单一来源,其中非结构蛋白基因(NS)更可能来源于江苏周边的鸡群,而其他5个片段来源于上海、浙江附近的鸡群中。造成6个内部基因片段多样性的原因很可能与家禽的运输有关。同时,病毒基因的系统发生和蛋白质一级结构分析表明这次暴发的H7N9禽流感病毒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分支。它们在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达菲”耐药性等方面有不同的表征。
   
    通过对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溯源工作,希望加强对于家禽和野鸟中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监控,并且建立完善的病毒数据库与信息分析平台。通过病毒监控数据,可以有效判断病毒的来源,切断病毒有效的重配与传播途径,从而控制病毒的扩散。同时,通过监控数据的分析,能够提前预知禽流感病毒暴发的潜在风险,从而做出有效的预警。

 

责任编辑:韩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