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郑力豪】科学和体育可以相互给以启发和启迪,给以支持和支撑,“仰望星空,伴科学与体育前行”。带着这样的信条,10月22日13:30,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三届体育文化节开幕式暨“科学·体育·星行”活动启动仪式在玉泉路园区礼堂前草坪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邀请到的嘉宾有,中国体操第一个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李翠玲,1990年体操世锦赛平衡木冠军、“杨波跳”发明人杨波,研究生院团委陈睿、王翠翠老师也应邀参加了开幕式。

    活动开始,两位嘉宾的亮相得到了科院学子的热烈欢迎。现场同学对两位嘉宾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杨波年轻漂亮,很有活力的样子;李翠玲老师和蔼可亲,笑起来感觉很亲切。”一位同学如是说。杨波在开场发言中提到“生命在于运动。作为科学院的学生,祖国的未来需要你们,你们更应该勤于锻炼,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陈睿宣布本次文化节开幕。在两位嘉宾的带领下,同学们和到场两位老师一起,列成整齐的队伍、喊着嘹亮的口号,在校园内进行环校跑,展示着中科院同学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回到礼堂前,主持人与嘉宾进行了互动访谈。提起中国体操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现任教于北京体育大学的李翠玲感慨地说:“那时候的条件相比于现在真的是特别苦,不仅训练苦、物质条件差,那几年想要参加大型比赛的国际环境也特别差。在那样的年代,我们运动员和教练要做的不仅仅是要吃苦,更多的是得坚持,更多的是为国奉献。”

    而在问到杨波缔造的平衡木高难度动作“杨波跳”时,杨波接上了李翠玲的话:“就这一个‘杨波跳’,训练的时候每天我至少得做100次。这个动作是我刚入队时教练根据我的身体条件为我设计的,从我开始这个动作的训练到它被命名为‘杨波跳’,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需要的就是坚持。坚持是我在体操中学会的素质,她让我现在的生活受益良多。” 

    访谈最后李翠玲应邀题词“努力学习,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贡献”,杨波也写下“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作为对科院同学的鼓励。喜欢音乐并成功创作自己代表作品的杨波还同李翠玲老师一起带领同学们清唱一首《隐形的翅膀》,祝福同学们在今后的道路上,用科学和体育的两双翅膀,飞得更好更远,去摘得科学体育星空上的明星。

    活动最后,中科院研究生院瑜伽老师、北京东方瑜伽学院助理教练员潘红静携两名助教为科院学子献上了一段空灵深邃的瑜伽表演,同时也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科院学子热情欢送杨波和李翠玲离去后,玉泉路园区趣味运动会随即开始,中关村园区也将于次日举行趣味运动会。

    据悉,本次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团委主办、研究生院学生会承办、研究生院各体育协会协办的体育文化节,将会持续到2012年7月,期间会先后组织进行各类体育赛事14场,而作为中科院研究生院体育文化品牌活动的“科学·体育·星行”访谈活动也将在中关村、玉泉路两个园区先后举行4期专场,贯穿研一同学们的秋季、春季、夏季三个学季,丰富科苑学子的体育文化生活。

 

 

【新闻网讯 记者徐志双】第三届体育文化节开幕式上,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两位应邀嘉宾——中国体操第一个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李翠玲,以及平衡木高难度动作“杨波跳”的开创者杨波。李翠玲退役后进入北京体育大学任职,杨波现为北京体育大学学生,明年毕业后可能留校任教。两位一直致力于体育事业,可谓一日为运动员,终身为运动员。 

    身着黑色运动服的李翠玲笑容和蔼,平易近人。一身嫣红装束的杨波体态轻盈,楚楚可人。两位嘉宾都气色红润,精神饱满,用杨波的话,是运动让她们保持年轻。作为第九套广播体操编排的核心专家,李翠玲现场示范广播体操,动作到位,柔韧不减当年,堪称完美。曾任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并进军乐坛的杨波现场清唱《隐形的翅膀》,歌声婉转动听,可谓天籁。 
     
李翠玲:你们都很年轻,充满朝气和活力 
    笔者有幸与两位嘉宾面对面交谈,李翠玲亲切地拉着笔者的手,娓娓而谈。

    记者:您来到我们中科院,感觉如何? 
    李翠玲:你们都很年轻,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跟波姐(杨波,笔者注)年龄相仿,都和我的孩子一个年纪,觉得你们特别天真可爱。

    记者:在您这么长的运动生涯里,是什么支撑着您? 
    李翠玲:兴趣是先导。有了兴趣,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包括对学生,我也一直觉得兴趣是让你坚持下去的最好保证。再者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作为学生,都有好胜心,力争做到最好,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赞赏。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能吃苦,肯吃苦。

    记者:觉得您笑起来很温暖,那作为老师,您是和蔼型还是严厉型的呢? 
    李翠玲:老师一定要严厉。课下可以开玩笑,可以很亲,叫我姐姐都行。但是在课上我必须对学生很严格,这才是对学生负责。 

杨波:团队——个人进步的载体 
    记者:您4岁半被选为运动员,后来进军乐坛,在体育界和演艺界竖起两面大旗。那么您认为体育和音乐,对哪个的追求更为辛苦呢? 
    杨波:两者太不一样了。我开始的体育生涯是被选中的,被动的。训练中,整个团队是一体的,由不得你的兴趣,你必须坚持,不停地练习,吃苦是家常便饭。而唱歌不一样,我选择了我所喜欢的,就不会觉得辛苦。

    记者:对于训练中的各种困难,您是怎么看待的呢? 
    杨波:其实最令人难过的不是训练的累和苦,而是教练的训斥。哪天不被教练骂,就谢天谢地了。教练总是特别的严格。

    跟笔者交谈的过程中,杨波不经意间做了一个抬腿的高难度动作。一旁的同学惊呼,平衡木世界冠军真是名不虚传。

    两位中国体坛大将的到来,为第三届体育文化节的开幕增光添彩,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将一直贯穿整个体育文化节。“体育离不开科学的支持,科研中又需要运动来健身和减压,体育和科技好比夫妻关系”,杨波如是说。采访最后,两位嘉宾预祝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三届体育文化节圆满成功。

 

 

经过一个多月的招新准备,第七届小洪山记者团于10月20日在武汉教育基地正式成立。武汉分院综合办主任、原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何长才应邀出席了成立大会,会议由教育基地办公室副主任杜永成主持,新一届小洪山记者团全体成员及上届部分老成员参加。

    新成立的第七届小洪山记者团由来自武汉地区六个研究所的15名研究生组成。杜永成代表教育基地首先宣布了关于本届记者团团长、副团长及秘书长的任命,随后各位新成员依次作了自我介绍,纷纷表达精诚合作、共同进步的心愿。上届记者团团长赵亚宇在发言中,总结了第六届记者团的工作,并结合自己的新闻写作经历畅谈心得体会,希望新一届成员再接再厉。本届记者团团长高素娟在发言中援引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两句名言,表达了身肩重担的使命感和再创辉煌的决心,充满激情和感染力。

    何长才以创建者的身份,深情回顾了小洪山记者团的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成绩,勉励在座的同学们继续发扬记者团的优良作风和传统,为教育基地和分院争光添彩。关于如何当好一名记者,何长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是要做到不怕吃苦、不怕挫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学会沟通和交流,善于发掘和捕捉新闻素材;三是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和留意身边的各种信息;四是要扩大阅读面,增加自己的文学底蕴和综合知识素养。另外,针对新闻稿件的具体写作要求和技巧,何长才也给新记者们进行了现场讲解培训,希望大家重视稿件的新闻价值,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强调新闻写作一定要新颖、生动、有特色。

    最后,杜永成作了总结发言,对记者团的未来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并与何长才一起向第七届小洪山记者团的成员颁发了记者工作证。

    小洪山记者团是在武汉教育基地直接领导下以新闻报道和采访为主的学生社团组织,2011年荣获中科院研究生院“明星社团”的称号。

 

 

10月21日下午3点,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科技哲学的专家马里奥•邦格教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校区办公楼第一会议室为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系统论进路与唯物主义”的讲座。讲座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胡新和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胡新和简要介绍了马里奥•邦格的情况,指出了邦格对国内一些科技哲学领域学者研究工作的影响,并对邦格教授的来访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介绍过程中,胡新和还谈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以及人文学院的相关情况。 

    演讲中邦格指出了讲座的主旨是围绕系统论展开,并举例说明系统主义在解决问题时候的优越性,“整体主义强调从整体上看问题,个人主义重视个体,认为个体之间互相独立、互不关联,只有系统主义即考虑整体利益也考虑个体利益”。接着,邦格从历史角度追溯了系统唯物主义。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关于“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思考,是最早的唯物主义;到了17世纪,以洛克为代表个人主义在西方盛行,个人主义夸大个人权利,忽视个人义务;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哲学家霍尔巴赫成为唯物系统主义第一人,但当时并未被很多科学家所采纳;一直到了科学革命之后,系统主义的观点在自然学科盛行起来,开始对独立个体主义等方法进行批判,但系统主义在社会科学里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邦格重点以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例子来展现社会科学对系统的忽视,指出古典经济学认定所有人都自由和理性主义,社会的人依靠个体达成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只从经济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于社会学家的成果视而不见,古典经济学家无力接受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邦格不赞同“经济学是纯理性行为,而社会学是非理性的”这样一种划分,认同政治经济学,主张从多维度对经济进行诠释,“经济中的得与失并非只是概率的随机行为,而是需要一套解释的体系”。关于经济学的观点,邦格还赞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主义。

    谈完经济学的例子之后,邦格回到系统论本身,对系统下定义:“是复杂的物体是由多部分组成的,并且这些部分紧密相联”。并谈到系统分类的四个原则,即:表示组成系统的部分;系统环境,以及其与社会的互动;系统部分的相互作用和推动系统生长机制。解释过程中,邦格还对马克思、恩格斯著述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了评析。邦格还强调“在政治学科中,也应该用到系统主义”,并以如何评价国家发展的标准为例来对系统主义的运用做出解释,认为国家发展不应当只看经济的发展,“不能只用GDP评价”,还谈到自己对1990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评价标准的扩充“除了收入、教育、文化这三个维度之外,还应该加入民主参与和可持续发展两个维度”。邦格还特别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应当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邦格以200年前系统主义的鼻祖霍尔巴赫为例,并提及富兰克林、休谟等同时代的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说“这帮杰出的人士在研究自己领域问题的同时,还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互为挚友,互相交流”,再次证明系统主义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优越性。“片面的方法可以解决常规的问题,而一些新的问题,系统性的问题,我们要依靠系统论的方法才能解决”。

    演讲持续近一个半小时,年过九旬的邦格思路清晰,演讲内容丰富,援引的例子贴切并值得思考。胡新和对邦格的演讲做了点评,称这次讲座“有很多启发性的观点包含其中,颇有力量。”演讲点评之后,在场师生也就演讲内容对邦格教授进行了提问,邦格逐一对问题进行解答,解答过程中邦格升华扩充了自己讲演的内容,在场师生很受启迪。

 

 

10月17日,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必和必拓研讨会暨2011年度中科院研究生院——必和必拓奖学金颁奖仪式在京举行,与会嘉宾、专家及获奖学生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必和必拓中国区企业事务部吕建中博士主持了颁奖仪式。 
 
    院长助理朱相彬教授首先介绍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必和必拓奖学金项目的有关情况。随后,举行了2011年度中科院研究生院—必和必拓奖学金颁奖仪式,来自地学、化学、生物、技术、数学、物理等学科领域的25名博士研究生获此殊荣。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京华和必和必拓公司研发部高级经理Brian Smith博士分别致辞。朱相彬和Brian Smith 分别代表中科院研究生院和必和必拓公司为获奖学生颁奖。颁奖仪式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王靖琰代表获奖学生发言。

    中科院研究生院——必和必拓奖学金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与必和必拓公司共同设立,用于鼓励研究生院在学研究生的学习和创新。学生奖学金为每年12,000元/人,导师科研奖为每年4,000元/人。迄今为止,该奖学金项目已运作七年,共有来自于中科院56个科研院所的174人次的研究生及导师获得该奖学金及导师科研奖,奖学金评比范围涵盖了研究生院所有学科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