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15日,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在怀柔松秀园召开了本学年第一次教学暨科教结合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化学所、理化所和过程所的7位任课老师以及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汪小泰副教授,执行院长杜宇国、书记李增喜以及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首先由北京大学的雷小平、化学所的范琳、过程所的李建强、化学学院的陈波珍和吕海燕五位老师做主旨发言,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与其他老师做了分享、交流,比如如何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增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PPT的组织,课堂上提问的设计,学生成绩的评定等等,并对以后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其中任课老师对化学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安排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随后的自由讨论时间,大家踊跃发言,青年教师也就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并表示此次交流会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会努力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最后杜宇国对教学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和寄语,希望青年教师热爱教学本职工作,以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对李建强等老师提出的涉及院所结合的问题和建议,也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并就下一步双方合作推进院所结合项目的顺利开展给出若干具体建议。
 
      最后会议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结束,通过这次研讨会的交流沟通,教师们将以更大的热情和责任心投入教学工作,大大促进学院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10月17日上午,管理学院举行了第三届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新疆博士班开学典礼。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教授、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吕本富教授、中科院新疆分院科技合作处副处长姬存宇以及管理学院导师代表杨海珍教授应邀出席。典礼由管理学院副院长赵红教授主持。
    
    苏刚介绍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基本情况,指出中科院的“十二五”目标是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研院所。他还强调了实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意义并对本届新疆班的学员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学员们珍惜并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认真学习,广泛涉猎国际前沿理论,为自己充电,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联系新疆地域的实际。二是希望大家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求真理,说实话;杜绝剽窃、捏造等不道德学术行为。三是希望学员们勇于创新,大胆创新。不要一味跟踪、模仿,要善于提出自己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

    吕本富讲述了学习的五个方面,希望学员们尽快完成从工作状态向学习状态的转化。五个方面如下。学习是一种态度:没有良好的态度,就不可能达到良好的结果。我们需要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一种信仰:信仰学习,才能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学习才能使人始终保持敏锐的头脑,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是分水岭:是判断一个人是追求进步、追求真理,还是不思进取的重要标准;学习也是一种挑战:需要足够的勇气去直面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才能达到新的目标。

    杨海珍通过自身在新疆的工作实践谈到了新疆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创新和创造,而创新和创造需要学习来实现。她希望广大学员能够发扬边疆人民的奋斗精神,努力完成学业,为建设新疆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新生白宇锋同学在发言中表达了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习的激动心情。他代表全体学员,向中科院研究生院提供的这一学习机会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他还表示大家会珍惜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潜心研究,把学到的知识和才能用于新疆的发展建设,使自己成为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创造者。最后,他表达了本届学员的共同心声:今天我们以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一名学生为自豪,三年后毕业时,我们定能让老师向我们投以赞许的目光。
   
    典礼结束后师生共同合影留念。


    【新闻网讯 记者李林报道】10月16日,中科院研究生院二公寓多功能厅内,生命科学学院的赵世玺正用棉签压着自己胳膊上的小针孔,坐在一旁的坐席上休息。彼时,多功能厅里一片忙碌,由北京市海淀区红十字会主办、中科院研究生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正在这里举行。赵世玺便是前来参加“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的42位捐献者中的一位,随着42份新的造血干细胞资料的入库,白血病、肿瘤等患者又迎来了更多生存的希望。
 
    厅外大风狂吼,厅内暖意融融。在大厅的门口,工作人员向每位有意捐献的同学给予指导,先检查其是否符合捐献条件,再指导同学填写信息登记表,填完表格的同学排队等待抽血,大厅的另一角则可以看到刚抽完血在一旁休息的同学。来自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张磊正在填写表格,他告诉记者,“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就是患白血病去世的,此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今天我来这捐献也是想给患者们一些希望。”
 
    总说女生胆子小,但前来参加该活动的捐献者中,却不乏科院女生的身影。来自地学院的孙博雯同学说:“我就是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的人说:“我早就想来捐献了,就是没找到合适的时机”。有些同学因身体条件不符合捐赠要求,没能捐献成功,但那颗饱含善良和与人为乐的心,却让人感动。
 
    “这次活动的意义,一方面是同学们所捐赠的5ML血样将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患者带去希望,另一方面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赠活动。”中科院研究生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举办本次活动的张小雨说。
 
    据知,2005年,“造血干细胞”捐赠活动第一次入驻中科院研究生院,从此,点滴爱心、点燃生命的接力棒就在校园内届届相传。每年,北京市海淀区红十字会都会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举行一次血样加入资料库的活动,6年来,已累计有一千多人加入其中,向需要帮助的人,传递着爱心。


    10月14日至15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与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联合组织的“2011年命题阅卷工作总结暨2012年命题工作会议”在北京北方温泉会议中心召开。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生部领导、招生工作负责人及命题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丁文军教授主持。

    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夏昀总结分析了2011年的命题及阅卷情况,充分肯定了生物学科在命题、阅卷组织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生命学科的命题工作得到了培养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同时也指出了往年命题及阅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命题阅卷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出题形式、阅卷及格率,试卷打印,试卷安全及命题大纲等方面做了说明。最后介绍了今年的命题阅卷工作日程安排。

    崔骁勇教授简要总结了会议讨论内容,各所参会代表针对生物学科研究生的具体招生情况和要求以及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探讨命题工作的同时,针对今年开展的首届“生命科学前沿热点”暑期学校大家也展开了讨论和总结。各培养单位对暑期学校的举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提出希望能针对具体的领域和专业进一步划分工作,对暑期学校的安排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赛前,兰博和其他选手互致问候,互相鼓励
 
兰博到达终点
 
【新闻网讯 记者苏孟迪】10月16日早上9点,2011北京现代·北京马拉松赛在天安门广场鸣枪。本次比赛共设有迷你马拉松赛(4.2公里)、9公里跑、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和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四个项目。中科院管理学院2011级新生兰博参加了半程马拉松的比赛。
 
早上7点不到,兰博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检录入场。他的几位同学也陪同他来到现场,为他加油鼓劲。早上9点钟,随着比赛一声清脆的枪响,兰博和其他选手一同起跑。在比赛途中,兰博和周围的选手互相鼓劲,同时,赛道两旁的观众也不停为他们鼓励助威。对于21公里的长跑,10公里和15公里是两个瓶颈,很多选手都纷纷在这两个距离路段放弃了比赛。赛道旁专门设置了收容车,用以把放弃比赛的选手载到终点。但兰博并没有放弃,一步步坚持着到达了终点。
 
兰博是管理学院研一的学生,课余时间,他喜欢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结识朋友。“我本科就读的北京大学一直有参加北京马拉松赛的传统,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我是受了他们的影响,在今年六月的时候报名的。虽然跑步并不是我的强项,但是能来参与一下,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也是好的。”比赛前兰博憨憨地对记者说,“我今天来的目的不是要获得名次,重在参与,重在参与!”
 
比赛结束后,兰博不忘拍照留念。他第一时间用手机发了一条微博:“21公里,我从天安门跑到了知春里,2小时45分钟。”并把自己参赛的照片上传到了微博。
 
“今天这样的好天气站在长安街正中间远眺的感觉特别好。赛前很难想象自己可以坚持到终点,但慢慢地我觉得,我可以。成绩并不是我的目的,能够参与这种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并挑战自己的极限,我就感到很满足。”兰博气喘吁吁地告诉记者,“我一定借着参加北京马拉松赛的契机,回去好好锻炼身体,我也希望明年会有更多同学和我一起参加比赛。”
 

附注:北京马拉松赛是经国际田联认证、国际马拉松及公路跑协会备案的国际田联金标赛事,自1981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本届比赛共有国内外3万多名选手报名参加,其中最小参赛选手年龄仅为6个月,最长参赛选手年龄为80岁,外籍报名人数为1434人。在今年的参赛选手中有不少体坛名将,我国著名马拉松女选手魏亚楠、男选手闫龙飞均参加了此次比赛,另外,北京奥运会银牌得主、肯尼亚选手凯瑟琳·恩德雷巴也参加了此次比赛。最终,肯尼亚选手基普科利尔以2小时9分00秒获得男子组全程冠军,中国选手魏小杰以2小时28分05秒获得女子组全程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