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继2005——2010年举办“我的考研故事”征文活动之后,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织的大型征文活动“2011我的考研故事”今年将继续举办,从今日起面向中科院研究生院2011级研究生征稿。
 
将考研的故事演绎为文字——这是对一段心路历程的回顾、是一次长途跋涉后的回眸、是一段人生旅途后的小结。对于考研人,这是一种思路与心路的梳理,对于在校大学生,这是一种体验与经验的启悟,对于我们,这是一项尝试和坚持了六年之久的文化传承活动。
 

据了解,此次征文的宗旨是:通过青年学子回顾考取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精彩故事、心路历程,来表现中科院研究生院广大青年学子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以启悟更多的有志青年们加盟中国科学院,攀登科学高峰。征文时间为2011年9月23日---2011年12月30日。投稿信箱为: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希望广大学子踊跃投稿。征稿启事全文附后。

   
    亲爱的同学们!

    恭喜你们,经几番拼搏,脱颖而出。
    祝贺你们,经不懈努力,梦想成真。
    你们,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走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为这个大集体中的一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伸出热情的臂膀、温馨的臂膀,欢迎你们、拥抱你们!
    你们,或许是为使命、为责任,或许是为爱好、为兴趣,或许是为改变现状、为未来发展,或许是用语言也无法表述的理由,在人生的路途上、在事业的求索中,选择了科研,选择了中国科学院。
    考取中科院的路途,或曲折,或平坦,但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精神风貌依然永恒。我们希望各位能拿出笔,将考研的故事演绎为文字——这是对一段心路历程的回顾、是一次长途跋涉后的回眸、是一段人生旅途的总结。对于自己,这是一种思路与心路的梳理,对于他人,这是一种体验与经验的启悟。

    1.主办:中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网。

    2.时间:2011年9月23日---2011年12月30日。

    3.对象:中科院研究生院全体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4.主题:我的考研故事(内容自选,题目自定),字数限800-3000字之间。反映自己考取中国科学院的感人故事、美好记忆、难忘经历,来稿要求真实、感人、文笔流畅,原创。

    5.发布:所有投稿稿件均在新闻网所设的专题中依照投稿时间先后发布;选择优秀稿件发布在研究生院新闻网首页,标题形式“[2011我的考研故事]:……”。

    6.投稿:发电子邮件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投稿时,需注明您的真实姓名、所在院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联系地址、E-mail等,邮件标题前请注明“我的考研故事征文”字样。

    7.奖励:所有来稿均有纪念品赠送,优秀稿件将推荐至研究生院院刊《研究生院》或《中国研究生》等院外期刊发表。

    8.版权:所有来稿,新闻网拥有使用权。今后若在新闻网其他频道采用不再支付稿费。社会其他网站转贴时须注明出处和原作者姓名。

    
                                                                中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网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9月22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教结合工作研讨会在玉泉路园区召开,16个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的负责人、相关院系负责人及教务处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教授主持,中科院人教局教育与培训处副处长石磊出席了会议。
 
会上,中科院研究生院与动物研究所、过程工程研究所、心理研究所、光电研究院、力学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自然史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共建的项目负责人分别就项目实施进展、特色、项目规划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交流。
 
石磊向与会人员传达了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工作指导委员会对于进一步推进科教紧密结合、提高“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实施质量与成效的指导意见。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是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项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各项目承担单位要把握实施项目的特点,根据其培养目标和实施重点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提升项目的实施效果,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苏刚做了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各项目负责人都对前一阶段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这对今后更好地提高项目实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强调,要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实施成效,应该从充分发挥“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的教学平台、科研平台作用以及加强院所沟通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大研究所科研一线人员的参与度,帮助年轻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努力在教师互聘、学生培养等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院所间良好的沟通机制。
 
最后,苏刚介绍了下一阶段中科院“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的实施原则与推广模式,要求各学院务必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探索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学生培养等多方面融合的联合共建模式,更好地推进科教结合工作的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

【新闻网讯 记者陈印政报道】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于9月17日至18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30余篇,特邀演讲报告17个;与会学者近60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17个教学和科研单位。
 
会议期间,已经85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家、《自然辩证法通讯》编委会主任范岱年先生亲临现场,并做题为《对留美华裔科学家的历史考察》的报告。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照日格图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对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对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和内容包括:科学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国外科学社会史研究现状、中国科学社会史研究现状、国别科学社会史研究、科学社会史专题研究。参会学者紧紧围绕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形成了较为明确的研讨主题。
 
从科学社会史的角度开展对科学史人物的研究是本次会议最为集中的研讨主题。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梅瑴成与传教士之间的合作与斗争》提出清初钦天监中梅瑴成与传教士之间的斗争,在阻碍科学传播与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引进和利用;浙江工商大学的徐炎章教授以《茅以升:中国科学社会史的杰出前驱》为题,以茅以升的三部科学著作的社会影响为线,认为其思想高度与学术水平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河北北方学院的李振良以《哈维“生理学革命”的文化背景》为题,提出“科学思想的产生不仅要从思想者本身寻找原因,更应当从其时代社会和历史中寻找原因”。
 
开展对科学团体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是本次研讨会另一个较为集中的主题。范岱年先生《对留美华裔科学家的历史考察》针对留美华裔科学家的出国情况、留美入籍情况、对中国和美国科学的贡献情况的分析,指出中美合作则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科学发展,中美交恶则是世界的悲剧;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的王扬宗《中国院士制度再探讨》在分析了中国院士制度的历史发展与职能之后,进一步提出了院士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柯遵科、李斌《科学慈善机构、科学会所、中上阶级科学学院》系统回顾了“科学研究作为皇家学院的主要职责之一”的确立历程;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王国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会的兴起》在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学会潮”发展历史之后,指出思想解放运动、世界新的科技革命、科技外交的需要、科技精英的积极推动、利益推动是促进科技社团发展的动因。
 
另外,本次研讨会也展示了一些较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孟建伟教授《苏格兰启蒙运动与科学》在阐述了苏格兰启蒙运动倡导启蒙理性、宽容精神、实用精神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苏格兰启蒙运动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内蒙古行政学院李彤宇《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的争论》针对我国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战的发展进行讨论,指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物理学解释和哲学解释是双方争论的焦点,而主体性问题是双方分歧的核心;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宋芝业《也论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针对两种话语空间中的传教士、帝王和士大夫展开论述,并分析了两种话语空间形成原因及其演变。
 
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了《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三次编辑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了在学术期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通讯》如何面对各方压力和多方挑战,如何进一步规范编辑和审稿等环节,提高办刊质量和国际化程度,积极扩大杂志的国内外影响。
 
两天会议,报告活动节奏紧凑,主题紧扣学术前沿动态,内容新颖深刻,报告人与听众互动热烈,体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促进了相关学者在科学社会史研究领域的交流。大会结束之际,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王大明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和评论,对这次研讨会所取得的交流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倡应进一进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科学社会史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领域,科学社会史研究成为科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中国科学社会史的研究,1984年11月10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在厦门召开了“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会议的成功举行为推动科学社会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新世纪,我国科学社会史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科学社会史的研究成为开展科学与社会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是对1984年厦门会议的延续,也对促进我国科学社会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1年9月20日,应韩国首尔科学综合研究生院邀请,中科院副秘书长、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邓勇一行访问韩国首尔科学综合研究生院(英文简称aSSIST)和韩国仁川经济自由区。
 
邓勇分别会见了仁川市市长和负责经济自由区工作的经济厅厅长,他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概况及其在中国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并介绍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基本情况。仁川市市长和经济厅厅长对邓勇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仁川经济自由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宾主双方继而探讨了开展教育合作有关事项,会谈在友好、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邓勇一行还参观了仁川经济自由区展览馆和经济自由区松岛地区的国际大学城。
 
据悉,仁川经济自由区占地209平方公里,距首尔仅30公里,包括青罗、松岛和永宗三个地区,着力发展物流、教育、健康医疗、金融服务和高科技产业,希望可以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预计2020年经济自由区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韩国首尔科学综合研究生院是韩国领先的优秀商学院, 从1995年开始在韩国率先开展海外联合EMBA教育,目前已经通过韩国教育部和中国教育部的资质认证。
 
随行的还有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助理朱相彬教授、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吕本富等。
 

为了发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安徽大学的科研与教育优势,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9月20日,在风景如画的安徽大学馨苑校区,双方举行了隆重的系列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仪式上,双方代表共同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安徽大学战略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共建英才班”、“科研合作”、“共建行为感知与控制联合实验室”等五个协议。在此基础上,双方将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战略的落实,建立起“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形成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重大研发和应用平台,建立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搭建、区域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将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双导师制为切入点,共同探索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不少于20人;在联合培养本科生方面,尝试采用“英才班”(3+1)模式培养优秀人才,即自2012年开始,依据学生学业成绩,由双方组织相关专家共同考核、面试选拔英才班学员,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英才班本科生前三年在安徽大学完成相应课程学习,第四年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完成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英才班学员将被保送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进一步深造。

    在签字仪式上,合肥研究院18名研究员受聘成为安徽大学兼职导师。